“物自天生,工开于人”。以世界科技巨著为创作灵感,讲述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人生故事的舞剧《天工开物》自首演至今已连演17城42场,凭借综合上座率超97%、累计观众逾4.7万人、全网曝光量超过5亿的佳绩成为又一部现象级舞剧。
5月1日至3日,该剧将在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连演三场。8月15日至17日,还将亮相上海西岸大剧院。这部舞剧由江西文演集团、北京舞蹈学院共同出品,著名电影导演陆川担任总导演及编剧。首次执导舞剧的陆川说:“宋应星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更是一位哲人,他的精神和思想至今依然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舞剧《天工开物》以“赶考”“著书”“山河”等篇章为线索,通过舞蹈、影像和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再现“大明理工男”宋应星的传奇人生。开篇“此书与功名进取无关”这一行字,透露出一种属于士大夫或者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傲骨与情怀。而宋应星脱下了“长衫”勇为时代的“逆行人”,用双手去拥抱生活,用双足去丈量大地,在黑夜中点亮科学的微光的信念也给年轻人带来启发。
在剧中饰演青年宋应星的是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吕科镝,他的舞蹈刚劲又具柔韧性,超强的身体控制力使得他的每个动作都潇洒飘逸。看他在舞台上轻盈翻飞,让观众惊叹“他真的会飞!”尤其是谢幕时那个翻身跳,硬控观众5秒,而这一精彩闪回也在网络平台流传。老年宋应星的扮演者马蛟龙,在网络上是坐拥百万粉丝的舞蹈博主。剧中的他也会“飞”,其细腻表演贴合人物内心,又和高超技艺深度融合。
舞剧《天工开物》也是一次创新实验。全剧舞美设计参考大量史料,通过对明代画卷、建筑、器物、服饰、家具等资料的研究,让观众感受“明制美学”。剧中“巨物”的应用、舞美装置、视觉呈现无不体现大、巧、简这三个字。特别是原书中123幅白描绣像的插图,凸显明代版画特点,成为贯穿全局的美学元素。
舞台上农夫、工匠的服装灵感源于“中国第一陶”江西万年出土陶器的花纹。音乐创作兼顾明代雅乐与民乐的特点,在音乐和声效中采集了大量劳作的原始声音素材,比如:打铁、抽拉风箱、稻浪、浇筑、耕作、劳动号子的声音素材,并巧妙地运用到音乐旋律中,应和这部“工匠之舞”。此外,陆川还将电影手法融入戏剧,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处理体现在每个细节中。舞台前后双层纱幕,将舞台的实景与电影的虚幻和代入感融为一体,让观众感受舞台之美、服章之美、音乐之美、影像之美、科技之美、大地之美……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