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闲人系列(纸本设色) 世博理念推动世博园区城市更新 地震 “埃菲尔铁塔”下的淮海路 “不识乡亲”又何妨
第7版:夜光杯 2025-05-03

地震

戴荣里

边疆地震,我十分牵挂,微信问询,朋友们十分淡然。现代社会,人们对地震也能安然处之。又看到产房的医生,晃荡中保护儿童,足见边疆人的纯朴。那些收拾完珠宝玉器再跑的年轻人,让我想到游荡在江中也舍不得丢掉铜钱的古代商人。当代人的抗风险意识十分强大,超过我的认知。

地震也让我想到童年难忘的抗震经历。

那一年,唐山大地震。在鲁东南大地上,也刮起了一阵抗震的旋风。我大约十岁,每天看着大人们在秫秸搭成的草棚里躲地震,感觉很好玩。有的还要在草棚里挖土一米深,要比平常住在平房里刺激。脸盆里,倒立一个酒瓶子,预告地震。遇上刮风、下雨雪,防震棚里能听到各种声音,那是风雨雪与秫秸碰撞、撕扯的声音,像一群人在打架。因为不用担心秫秸屋塌了会砸死人,人似乎又回到了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那一刻得到很好的诠释。

那一年,我不过十岁,堂哥也属小龙,正好大我一旬。堂哥高中毕业刚满两年,当时在生产队做会计。有一个时家三姐,也是高中毕业,喜欢堂哥。我经常见她红扑扑的亮着脸来,又颇含失望地阴着脸走,我就对堂哥的做法不解。时家三姐是风风火火的性格,像田野里奔跑的兔子,堂哥要是娶了她,两个高中生,说不准会有美好的未来。只是,时家三姐每次来想钻防震棚,堂哥总是不追随她。堂哥站在防震棚外,像当时放电影前加映的新闻纪录片中的外交官那般肃穆。清晰记得在一个细雨霏霏的傍晚,时家三姐眼泪掉得比雨儿大多了。她哭着跑了,以后再没有来找过堂哥,这一别,四十多年过去了。

彼时,家是徐庄的嫂子还是姑娘,经人撮合,与堂哥有了交往。农村提亲,很有仪式感。记得当时买了礼品,我是小跟班,担着去徐庄送礼,想想都很美好。那一年防震,堂哥的徐庄对象就到防震棚里来找哥哥。我这个小叔子,就像电影里的特务,常常在防震棚外偷听。有时,把他俩的对话公之于众,会弄得两个人满脸绯红。防震棚还没有拆干净的冬天,堂哥把堂嫂娶回家。我当时很纳闷,这个堂嫂和时家三姐相比,要文化没文化,要长相也逊时家三姐一筹,哥哥为什么会看中了她?

今年清明节前夕,我回临沂老家一趟,妹妹已在老屋原址上给我盖上了新房子,院子也铺上了地砖。堂嫂烙了小时候才能吃到的香油饼,用的是妹妹面粉厂加工的面粉——妹妹说,她加工的面粉不放任何添加剂,怪不得油饼那么好吃!嫂子是个睁眼瞎,但她每天喜欢看抖音,天下大事知道的比我还多,见解不亚于我这个“城里人”。岁月让老嫂子脸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地瓜沟”,我说起四十年前她和堂哥钻防震棚的往事,堂嫂红晕了脸。看那洁净的地面,仿佛阻挡了风雨吹打秫秸屋的声音。

记得当年地震警报解除后,防震棚还保留了很长时间。每当走过那些防震棚,我总会回忆起那些温暖的故事。我对边疆人说,我是经历过地震的人。第一次地震不可怕,关键是要预防后面的余震。地震中的美好,会让你感觉人间尚有许多可恋之处。平静地活着,总不如经历一次风险,才能真实地感受平凡中的美好生活。

大堂兄三岁的嫂子,也快奔八十岁了,时家三姐,也快七十了吧。故乡不见了防震棚的踪影,儿时的美好,却永远存留在我的记忆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