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宁
昨天,一则“黄晓明考博”的消息刷屏了。原来,有网友在上海戏剧学院公布的2025年博士研究生复试名单里发现了演员黄晓明和金世佳,并且把他们的初试成绩截屏发到了社交媒体上,引发了“明星也开始卷学历了”的热烈讨论。有人质疑“演个戏也需要博士吗”,有人觉得他们没时间读书,“不过是为了拿个学历装点门面”,还有的为48岁的黄晓明写论文操心,“照他那个打字速度,十年都写不完论文”……
黄晓明和金世佳一定觉得很冤,全国那么多人考博士,偏就他俩被拿出来说事。黄晓明报考的是艺术管理/戏剧策划,金世佳报考的是表导演创作,专业对口,两人都是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还以不错的专业成绩(均名列第二)通过了初试。但是,谁让两人是公众人物呢?在享受“明星效应”红利的同时,也必须承受这种上亿流量的“关怀”,甚至比普通人更为严苛的评判。
网上众说纷纭,有些不必理睬。求学深造、提升自己,与年龄无关,更与职业无关。最近,一位56岁的上海阿姨退休后前往希腊雅典大学留学,收获无数点赞,那种“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勇气令人钦佩。黄晓明和金世佳都曾以出色演技留下许多银幕形象,他们想通过读博充实自己,提升专业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更厚实的基础,无可厚非。
但网上有些声音也不容忽视,那便是对教育公平和学术资源分配的担忧。毕竟,博士学位在传统认知中是“智力巅峰”的象征,也是高等级学术能力的代表。尽管从2022年起教育部新增艺术专业博士学位,考核重点从学术论文转向实践成果,但在博士生招录工作中,对于明星考生是否一视同仁?每个环节是否经得起检验?公众希望得到一个明明白白的答案。还有,如果他们考博成功,学校和导师是否也能做到一视同仁、严格要求,课程不打折,论文不注水,让这顶博士帽最终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