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全荣
上虞二都是中国杨梅之乡。俗话说,“上虞杨梅数二都,二都杨梅出岙口。”岙生杨梅,其品质源于上虞特殊的富硒丘陵土壤,纯净的水文及细化的种植技艺,叠加贡品等级的历史底蕴,成为兼具风味、卫生及健康价值的“越中果品第一味”。
六月某日的上午,我们从上虞市区出发,半小时后便到了二都岙口杨梅山。
岙口石窟庙杨梅山合作社的社长姚锡远已等在山口。简单寒暄后,老姚便给我们每人一把剪刀、一个竹篮、一柄可伸缩的竹竿,竹竿顶部有个小勺,用来采摘树上高处的杨梅。沿着拾级向上的山间小径,两边的杨梅树夹道而列。抬头望去,依山而植的杨梅树层层叠叠,翠翠绿绿中红果多如繁星,点点闪闪,俨然一幅“江南杨梅山景图”。山风轻拂下,杨梅散发出幽然的果香味。身临其境,让我们这些来自水泥森林且年逾古稀的城里人高兴得居然像参加夏令营的小朋友,钻入杨梅树下,凭借自己的眼光和偏好,兴奋地手摘刀剪自己心仪的杨梅,边摘边听老姚娓娓道来的“杨梅经”。
老姚承包的岙口山上,种了千余棵杨梅树,开始仅有上虞的水晶杨梅,后来逐年引进了仙居的东魁杨梅、余姚的黑炭杨梅、温州的丁岙杨梅等。他说,杨梅品质的优劣,固然在于品种,但培育管理也是关键。老姚的高招之一是年年剪枝。他每年请来专业人士将杨梅树矮化,不让其向上生长。精心修枝,使杨梅树枝层与树枝层合理间隔,形成宝塔形,这样使杨梅树的每一层都能得到充沛的阳光;杨梅树不高,也方便游客的采摘体验。高招之二是适时“间果”(即在杨梅树枝上结有多颗杨梅时,先“间”掉几颗,让每一根枝条上的杨梅最多不超过三颗),以便留下的杨梅没有“争肥争阳光”的后顾之忧。高招之三是每到冬天让杨梅树充分地“休养生息”,为杨梅树施上特别调和的草木灰加羊粪的肥料;同时,又为杨梅树喷洒无公害的独家试剂杀菌防虫。
忽然间,我们在杨梅山看到多棵杨梅树罩着白色的塑料罗幔,不禁好奇。老姚说,这相当于遮雨棚。因杨梅成熟时雨水多,会影响产量和甜度,塑料罗幔不仅可防雨防虫防鸟吃,还不影响光照,也方便下雨时人工采摘,一举多得。
我们满载而归时,看到合作社仓库里堆如小山的杨梅,不免担心起老姚的销售。老姚风轻云淡地说,不管杨梅是丰年还是歉年,他都销路无忧;除了现摘现售和物流发售外,他还将剩余的杨梅制成杨梅酒、杨梅罐头和杨梅果酱。末了,老姚还秀了一句:“这叫拉长产业链。”
告别老姚时,我即兴拈诗一首送他:叶翠果红沾露滋,信手采摘染胭脂。竹篮渐满盛风情,又到杨梅最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