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尺之间”零碳咖啡馆一景
“一尺之间”零碳咖啡馆
爱博一村改造后的垃圾箱房
爱博一村零碳邻里花园入口
“星空之境”主题公园游客服务中心
俯瞰“星空之境”主题公园
原旅游纪念品商厦改造后的屋顶光伏魔盒
原旅游纪念品商厦改造后的三楼屋顶绿化
现代建筑设计大厦北楼整体修缮项目
山东北路街区改造后的垃圾房
上海图书馆东馆
陈 琳
酷暑时节,建筑能耗节节攀升。在杨浦滨江的“一尺之间”零碳咖啡馆,却藏着低碳清凉。这家由杨树浦水厂净水池遗址改造的咖啡馆,劈锥拱面屋盖的设计,减少了建筑耗材和碳排放;馆内天然浇灌的树木与滨江周边绿植相映成趣,净化空气、调节室内温度;维持咖啡馆运行的电力,全部来自附近灰仓能源站的绿色能源;降解纸杯、餐具和环保包装的设计,也无一不是低碳生活的佐证。 ——编者
上海在城市更新中将节能、绿色的设计植入了各种细节中,“一尺之间”咖啡馆只是其中的缩影。当酷暑考验着城市的能耗韧性,上海正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间充分挖掘绿意,从大规模的工业遗存改造、整条商业街区的焕新、公共建筑的升级等大手笔,到社区垃圾房的更新、公园游客中心的营建,用设计的创意和智慧对能耗“斤斤计较”,处处都有对国家“双碳”目标生动的回应。
砖瓦之间的“清凉使者”
南京路步行街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现在,它还是建筑低碳改造项目的试验场,整条步行街上已完成多个绿色低碳节能改造,其中就包括南京路世纪广场更新改造的关键节点——原旅游纪念品商厦。
设计团队对大楼外观重新设计时,在顶层移动阳光房“玻璃魔盒”敷设了太阳能光伏薄膜,即便是阴天仍能产生绿色能源;三楼屋面的屋顶绿化,降碳又美化平台环境,精细滴灌的养护方式还能节水。此外,节能照明、智能化运维系统,也为建筑实现绿色低碳改造和运营提供了重要助力。
蹲点图书馆是不少市民消夏的方式。作为上海的文化名片,上海图书馆东馆(以下简称“上图东馆”),也把“可持续”刻进了基因之中。
在规划时,设计团队就已经根据功能、需求、周边环境等因素制定了绿色设计策略。上图东馆的建筑立面选用浅色大理石图案的3D打印玻璃,既节约大理石石材的使用,又取得了不俗的视觉效果;天然日光透过室内四个大窗时,经过三玻两腔双银玻璃的过滤,形成柔和、舒适的自然光,节省了不小的照明能耗。设计师们做室内隔墙时,采用玻璃隔断、轻钢龙骨隔断,打造出适应各种需求的空间“六边形战士”,减少各类活动场地的建材消耗。除此之外,团队还贴心地为大楼设计了雨水回用系统、室外绿微灌系统、雨天关闭系统,使得图书馆每年能省下4400立方米的市政用水。
实际上,在探索建筑减碳的道路上,与上图东馆相类似的例子并不罕见。上海现代建筑设计大厦北楼修缮项目在外立面运用了“积木”拼搭的设计,一方面实现了设计师团队“新旧共生”的理念表达,另一方面扩充了大楼的自然采光面积。屋面采用阶梯式雨水净化设计,利用蓄水装置储存雨水,年均收集净化雨水145立方米,在屋面绿化浇灌和露台冲洗用水上实现了自给自足。与此同时,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的设计方案运用,让大楼的能源自给率提升30%,成为上海市首个通过市住建委认定的城市更新类超低能耗建筑。
其实,低碳设计没有固定公式,一些设计团队开始另辟蹊径。在打造临港“星空之境”主题公园游客服务中心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团队就试图以东方哲学视角探讨人与建筑、自然三者间的关系,探索零能耗绿色低碳建筑的设计实施之道。
实地勘察后,团队发现现场土壤表层松软、含水量大,建筑师们决定以“轻介入式”进行设计创新。为减少大面积封闭混凝土底板对原有生态的不可逆转的覆盖破坏,他们选择了“纸飞机”的极简造型,遵循“轻量化,少用材,多裸露”的逻辑,通过少量的独立柱基点式生根,让建筑悬浮于场地之上。
“纸飞机”方案看似是浪漫主义的童心未泯,实际上更大程度的考量来自团队对周边环境的尊重和包容。“纸飞机”屋顶,根据不同景观朝向发生起伏变化,远观好似是周边自然景观的环境切片,构成一幅连续曲折的自然画卷。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崔愷的话来说,“纸飞机”巧妙地结合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降低运营能耗的同时,也让新颖的建筑形态与周边环境地貌形成了积极互动,向大自然开敞。
海派街道中的“青绿”底色
当节能减排成为建筑师设计时考量的重要一环,绿色低碳的城市更新不是技术竞赛,而是通过设计智慧让城市更具韧性,也更舒适、更有归属感,成为民心所向。
每当夜幕降临,外滩街道山东北路就会亮起一组通向苏州河的温暖灯光。与改造前相比,灯光虽不辉煌,但恰到好处地提供了夜间散步的安静氛围。这是水石设计城市再生中心团队对山东北路进行景观设计时的细节考虑。用中心总监董怡嘉的话来说,之所以采用近人尺度的照明,是希望让宏大叙事的夜景泛光回归到围绕场地实际需求的照明设计,提升行人的体验感和舒适感。董怡嘉坦言,他们希望提升舒适感,也包含着鼓励更多人为减碳出一份力的期许,节能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因此,他们对路口的一栋灰色小二层建筑改造下了功夫。这里不仅是一处“低调”的垃圾处理站,一层的湿垃圾处理机每天可用生物降解技术处理200公斤湿垃圾,垃圾经处理后转换为有机的种植养料。二层则顺势成为环保展示的宣传厅,通过互动参观,充分发挥垃圾站实地教育的功能。抬头是高低错落的近现代建筑,低头是市井百态的烟火气,现在,这片经典海派街区不再是钢筋丛林,风貌中有了更多“绿”意加持。
骏地设计团队在着手爱博一村垃圾箱房改造项目时,也为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感动足了脑筋。他们甚至以原有的垃圾箱房为原点,拓展出了融光伏发电、雨水花园、垃圾回收为一体的零碳邻里花园。
花园入口处有一条由大小不一的圆形汀步组成的通道,每块汀步上都拓印着植物叶脉的图案,细腻的叶脉图案与草本植物、水生植物、多年生花境植物的组团搭配相互呼应。下凹区域的雨水收集池,通过植物根系过滤水质,为花园中的微型生态链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垃圾箱房建筑廊架的薄膜光伏透光组件,保障了活动区的自然采光,其收集太阳能满足了花园的日常运行。花园还设置了社区“双碳”展示墙、二手旧物交易区和湿垃圾处理展示区,如同一座环保知识的乐园,优雅的环境和丰富的活动,点燃了居民自发推动社区“双碳”建设的热情。
砖瓦能减排,草木会降温,申城正在从城市建设的细节入手,将它们改造化为降低能耗的“支点”、生态文明的“注脚”,这份对绿色发展的执着,彰显着一座超大城市在国家低碳转型浪潮中的担当与智慧,也让“青绿”成为城市更新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