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就是我的偶像。年轻时,她是一位恋人;父母离世后,上海就像我的父母。”昨天下午,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孙甘露(见上图)在“书香上海·东方阅读盛典”上说。伴着书香,他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围绕“写作与上海”展开对谈,剖析这座城市与文学创作的深厚联结。
谈及上海在自己生命中的特殊分量,孙甘露坦言自己从未长时间离开过上海,“最多也就是出差旅游,没有超过15天。”在他看来,上海的边界仿佛就是世界的边界,这座城市的多元与包容,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创作历程中,孙甘露也曾有过放弃写作的念头。他坦言,写作对自己这类自认“没才华”的人而言并非易事,需要特殊的坚持与天赋。上海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早年随军人父亲在上海郊区生活的经历,以及后来做邮递员时接触到的各行各业人群和多样生活场景,都成为他笔下故事的源头。
毛尖从文学研究与创作的角度补充了对上海的观察。她认为,上海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既能承载宏大叙事,又充满市井烟火气,这种双重特质为写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许多作家在书写上海时,都会不自觉地将个人记忆与城市肌理交织,让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时代印记。
对谈中,两人还谈及文化现象与创作环境。孙甘露认为,文化发展如钟摆般在不同风格间摆动,无须过度忧虑其走向;他不担心短视频对长内容的冲击,自己也会看短视频,认为其中不乏有趣的表达。
半个小时的对谈中,孙甘露与毛尖以各自的视角解读着上海与写作的关系,他们的分享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上海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城市,更是文学创作中鲜活的精神符号,始终滋养着与它共生的写作者。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