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为康
在中医传统中,一味不起眼却颇具疗效的植物——百合,正悄然扮演着“食疗+情绪调养”的双重角色。
百合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古籍中早有“百合安神、润肺止咳”之说。《本草纲目》记载其“养心安神、补中益气”,在多部医书中都被用来治疗心烦、失眠、惊悸等与情绪密切相关的症状。在现代中医看来,百合性微寒、味甘微苦,入心经与肺经,尤其适合阴虚火旺、心神不宁的体质类型。我们常说“心神不安”,在中医理论中,“心藏神”,一旦心阴不足,神无所依,就容易出现心悸、健忘、烦躁、睡眠浅等问题。百合恰恰具有养阴清心、润燥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因为情绪紧张、焦虑导致的失眠、心烦等情况。对于更年期女性、青少年学生、长期熬夜的上班族,百合粥、百合银耳羹等食疗方既补养身体,又不刺激肠胃,是很好的“软调理”。
现代药理研究也在不断印证古人的智慧。研究发现,百合中含有多种皂苷、多糖、氨基酸与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抗疲劳、抗炎作用,还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部分实验表明,百合中的某些活性成分有望改善焦虑行为和睡眠质量,这也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支持了它的“安神助眠”作用。
百合虽好,也要用得其所。体质偏寒、易腹泻者不宜长期大量食用百合;百合偏凉,不建议空腹食用,也不宜与寒性食材同煮,以免伤及脾胃。对于干百合和鲜百合的食用,也有所不同:干百合更适合煲汤、熬粥,有滋补作用;鲜百合则口感清甜,适合清炒、炖甜品。除了作为食材,百合还在不少传统中药复方中出现,用于调节更深层的情绪困扰。
情绪的修复从不止于心理层面,食疗之道,亦可助力。倘若你在某个夜晚辗转难眠,不妨来一碗温热的百合莲子羹,收获的不只是营养,更是对心灵的抚慰。(作者系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五科行政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