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6日 星期六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开车看手机”的两个误区 危房仓库原是“伏击日军遗址” “南市安全区”拯救三十万难民
第5版:上海新闻 2025-08-14
一本新书记录法国人饶家驹的传奇义举

“南市安全区”拯救三十万难民

饶家驹(左三)坐在一名法国警察开的摩托车的侧车里,在安全区四处奔走 采访对象供图

这是一段尘封已久却影响世界的往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博爱、睿智、奉献的法国人。他在日军的炮火和难民的哭喊中,设立了南市安全区,庇护了30万上海难民。这样的义举堪称传奇,然而今天许多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

新书重现历史

昨天下午,上海展览中心东二馆内,“抗战中伟大的人道主义典范——饶家驹与上海南市安全区”报告会暨《饶家驹:被遗忘的英雄》新书签售会,将88年前法国人饶家驹在日军的炮火和难民的哭喊中创设安全区拯救30万难民的壮举,以学术研讨、新书发布的形式重现于公众视野。

《饶家驹:被遗忘的英雄》作者,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苏智良教授,向观众讲述了这位“难民之父”的壮举。这本著作依托大量第一手档案、书信、照片及口述史料,首次系统梳理了饶家驹在上海创立与运作南市安全区的全过程。

八一三战役,难民百万。当时,租界与华界之间数十处铁栅门由军警驻守,大量难民被屏蔽在租界的铁门之外,陷入绝境。1937年11月2日,饶家驹向上海市市长俞鸿钧建议,在南市划一区域接纳难民,让南市没有任何形式的军事行动与军事设施,因而也不受日本军事攻击。11月3日,俞鸿钧以个人名义在协议书上签字。“这么一个安全区,中国人和日本人没有坐下来开过一次会,完全是靠他在奔走,在穿针引线。”苏智良告诉记者。

1937年11月9日下午5时,南市难民安全区在旧城厢北部成立。该区域占据旧城厢三分之一的面积,约1平方公里。安全区四周飘扬着特殊旗帜:白底旗帜上绘有红色圆圈,内套红十字,并缀有中英文“国际救济会”字样。据《申报》记载,该安全区最高峰时曾容纳20万余难民,成为他们的生命庇护所。

饶家驹凭借娴熟的外交技巧,依托上海法租界房檐下的庇护,并借助国际媒体的关注,使得上海南市安全区始终未发生日军杀戮事件。在安全区存续的963天里,他多次挺身而出,坚决捍卫安全区的中立地位与难民生命安全。此外,饶家驹还与法租界沟通解决了安全区的供水供电问题。据当时报纸记载,安全区“计每日分两次发给干粮,第一次在上午9时,第二次在下午2时,足资难民果腹”。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5月26日,饶家驹面见美国总统罗斯福时,罗斯福明确表示其开展救助事业时,可自由使用美国总统名义,并当场慷慨捐助70万美元。

寻找难民后代

“饶家驹是中法友谊的象征,他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战争与危机中,人性之光永不熄灭”,苏智良告诉记者,饶家驹的壮举促成《日内瓦第四公约》关于战时平民保护条款的制定,他书写的不仅是中国抗战史,更是人类文明史。现场,苏智良教授与法国“吴建民之友协会”主席徐波,联合向上海市民发出寻找饶家驹安全区30万难民后人的倡议。希望他们分享其祖辈、父辈战时在难民安全区的所见所闻,再现当年的故事。此次寻找30万难民后代的倡议将从2025年8月13日持续到2027年8月13日。

本报记者 曹博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