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体彩超级大乐透上周开奖结果(三至九等奖见官网) 应对热浪  大师赛开出凉方 这个三口之家陪上艇慢慢长大
第6版:文体新闻/体育 2025-10-06
五年不缺席,从北到南的赛艇人生

这个三口之家陪上艇慢慢长大

李竹芸(右)、常勇平(中)在二〇二五上海赛艇公开赛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常勇平一家三口

不知不觉,上海赛艇公开赛(简称“上艇”)5岁了。有这样一个家庭,陪伴着“上艇”慢慢长大,从未缺席——常勇平、李竹芸夫妇和12岁的儿子常悦川,用“全家皆赛艇”的热忱,滋养着与这项运动的深厚感情。从北京延庆的训练基地到上海苏州河的自主IP赛事,从亲子赛的趣味体验到市级青少年赛事的历史突破,他们的故事,是“上艇”成长的鲜活见证,更是赛艇运动融入一个普通家庭生活的鲜活样本。他们感慨:“每年来到‘上艇’,就像参加一个大派对,老朋友、新朋友聚在一起聊一聊。”

赛艇 联结家庭

李竹芸与赛艇的缘分,始于丈夫常勇平。2010年,她初识这位前北京队赛艇运动员时,赛艇还是冷门运动。“第一次接触赛艇是在北京延庆的训练基地,我直接下了双人艇,手握船桨却根本不听使唤,完全划不动。”回忆起初体验,李竹芸笑称那是“观光式下水”,没料到却成为全家与赛艇结缘的起点。

真正让她“入坑”的是常勇平退役后的创业选择。2015年,常勇平创办了自己的赛艇俱乐部,彼时刚生完孩子的李竹芸抱着“试试减肥”的心态加入训练,竟从此痴迷:“赛艇对心肺好,还能塑形。”更让她津津乐道的是赛艇的“联结感”——赛艇需要队友配合,有固定的圈子,“像个大家庭”。

从北京到上海,赛艇始终是这个家庭的“纽带”。2017年,同济大学成立了赛艇队,常勇平昔日队友周意男担任主教练,常勇平受邀担任外聘教练,自此扎根上海,而同济大学赛艇队也成为“上艇”高校组的元老。2023年,常勇平入职普陀区青少年体校任赛艇教练,从俱乐部运营到培育高校选手,再到发掘青少年,他感慨:“现在相关部门开始重视赛艇运动,越来越多孩子愿意来试试。”

回到上海的李竹芸也未放弃赛艇,她很快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每周给自己设定10公里的划船机训练量,清晨还会下水训练。

12岁的常悦川是名副其实的“艇二代”。“他两岁就跟着我们在俱乐部玩。”李竹芸记得,全家去内蒙古鄂尔多斯参加亲子赛时,孩子赛前突击训练几天,便和爸爸组队上阵,1000米赛程对不到6岁的孩子并不轻松,“划到200米时他就喊‘划不动了’,他爸爸许诺他完赛就买乐高,他立马接着划。”岸边的李竹芸看着这对父子,再瞧瞧旁边17岁的参赛选手,既好笑又感动:“虽然是趣味赛,但大家都惊呆了——这么小的孩子能坚持下来。”如今,常悦川已是六年级学生,兼顾篮球与赛艇训练。

热爱 点亮生活

作为“上艇”的“全勤家庭”,李竹芸和常勇平的参与方式,早已超越“参赛”本身。

五届“上艇”,常勇平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在苏州河上奋勇争先。李竹芸则几乎参加了“上艇”业余组的全部项目。最有意思的一幕,被定格在一张照片里:李竹芸划单人艇时,常勇平在场下对着大屏幕边看边比画;最终李竹芸拿到第三名,夫妻俩激动相拥。

今年,李竹芸从参赛者切换为志愿者,报名参与码头秩序维护。即便没下水,她仍觉得参与感满满,“‘上艇’越来越专业,从最初‘报名即参赛’到现在的预选赛,能看着它成长,我们也跟着开心。”

在“上艇”五周岁之际,上海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首个赛艇世锦赛。李竹芸第一时间给全家买了VIP票。曾参加过世锦赛的常勇平,在现场不禁感慨:“不愧是上海办赛,细节满分。”而这场世锦赛,更像一场中国赛艇人的大聚会,让全家倍感亲切。他们见到了从美国回来的老赛艇人范安萍,聊起了2019年参加波士顿查尔斯河比赛的往事,“这次在上海团聚,这种传承的感觉特别好。”

采访中,李竹芸不止一次提到,赛艇于这个家庭,早已超越了“运动爱好”:它是丈夫常勇平的情结——“他20岁才从篮球、手球转项赛艇,参加过世锦赛,现在培养青少年,比自己拿成绩还开心”;是自己强健身体的良药——“我有中年哮喘,练了赛艇后发作少了”;更是全家生活的支点——“孩子能兼顾训练和学习,全家一起讨论赛艇,日子很充实”。

对于赛艇行业,他们也有自己的思考。李竹芸佩服丈夫的坚持:“优秀运动员的经验很宝贵,能像他这样从俱乐部到体校,把技术传下去,难能可贵。”而“上艇”的存在,恰好为这种传承提供了土壤,李竹芸说:“它让更多人看到,赛艇不是‘小众玩物’。普通人也能练,孩子能参与,老赛艇人能重逢,这就是它的意义。”

当苏州河的风再次吹向赛艇码头,李竹芸仍在岸边值守,常勇平刚送学生登上冠军领奖台,又赶着回少体校带训……他们的身影,早已与五届“上艇”的记忆交织在一起。于这个家庭而言,赛艇不止于竞技,更是一家人相守相伴、传递热爱的生活本身。

本报记者 陶邢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