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正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长王希明(中)。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沈文婕(中)。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中学语文老师董皓阳(右)。
上海中学党委副书记、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樊新强。
我们如何去思考问题,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其实都是由我们的语言建构的。
记者|周洁
2022年尾,“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发出征集令,2023年4月,来自上海30所学校的学生投稿参赛,经过公正、严格的评选后,评奖结果终于揭晓。
阅读这些获奖文章,作为记者不得不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学子在文章中展现出的思考角度和思想深度,是许多成年人也没有达到的。这些优秀的写作者生活在怎样的教育环境中?他们的老师如何指导写作?《新民周刊》采访了多所参赛高中的语文老师,探究语文教学中的共性规律。
语文是什么?所谓“语”,可理解为“语言”;所谓“文”,可理解为“文字”。
在口为语,落纸为文。那么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吗?也不是,或者不仅仅是。语文二字,包含的内容太多,以至于语文独立成科的100多年间,仍然不断有人在研究“什么是语文”这个宏大命题。
在无数的争鸣之中,唯有一点毋庸置疑——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基础。沈老师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参赛学生的作品中也体现出了这种注重思辨的特点。
在沈文婕看来,大语文的提出,某种意义上是对语文学科教育走向狭窄化、庸俗化的一种反思。“语文教学不只是做题或教材篇目的讲授,而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新民周刊》主办的社论大赛,也可以理解为大语文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语文素养的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这种整体的概念被其他学科吸收,近年各个学科倡导的大概念、大单元的理念,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被看作大语文的延伸。”樊新强说。
语文之“用”
电视剧《敌营十八年》中,有一幕的情节是:国民党在陈家坡抓到5000名战俘,上级传达军令要求解决这批共产党及混入的百姓,于是指挥官下令将其处决。作为潜伏者的男主拿“解决”“处决”两个词和指挥官进行争辩,目的是拯救自己的同胞。
语言表达博大精深,国际原子能机构主席巴拉迪曾说:我每次发表谈话,都极其认真、小心,稿子都要修改十几次,因为用一个词就意味着战争或是和平。
教育家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中写道,语文一方面是阅读。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一方面是写作。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这两件事没有学好,不仅影响个人,还会影响社会。说学习语文很重要,原因就在这里。
《新民周刊》首届社论大赛的冠军李尚亿,是如何学好、用好语言文字的呢?以参赛社论稿件的写作为例,他向记者透露了自己的学习方法——虽然平时课业很繁忙,但他仍然关注时事热点,平时浏览短视频平台时,他总刷到一些“一分钟读完《红楼梦》”“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等内容,“现代人类习惯了这种快餐式的便捷,却失去了思考的时间”。对这些现象的思考,是他写作《拒绝娱乐至死,不做“文化穷人”》的初心。李尚亿还有一本厚厚的素材本,里面是他在阅读时写下的好词好句和心得体会。
那么,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写作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董皓阳告诉记者,上外云间中学非常注重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进入高中,语文课前的演讲为同学们提供展示自己、同伴交流的舞台。“本学期的讨论是围绕《红楼梦》文本进行的,别看平时大部分学生都很内向,但在讨论环节,总能提出一些老师也想不到的话题,比如有学生就提出:贾宝玉真的是什么都不管的闲人吗?”针对这个问题,董皓阳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他自己的答案。他鼓励学生们从文本中寻找蛛丝马迹,“最终,是学生自己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情节中找到了证据”。
好的教学方法总有其相似之处。拥有18年语文教学经验的沈文婕观察到,近年来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倾向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我们会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散文、时评文、哲学随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设计一些学习任务,比如摘抄、点评、自问自答、课前演讲,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语文所建构的,是他将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结束高中语文的学习,基本就不会再学语文了。这就要求高中毕业后的学生,他走向社会后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想法,而且能够形成对于社会、政治、历史一些基本判断。怎么来形成呢?除了课堂学习外,最重要的就是课外的阅读,包括经典和时文的阅读,学会在各种信息里去伪存真,学会辨析,这对高中语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樊新强说,老师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在指导、引导之余,点燃学生对于语文发自内心的热爱,“真正激发学生自身的内驱力,让他们爱上阅读”。
关注经典,立足当下
语文的学习绝不能局限于课堂,而是要引导学生关注广阔的外部世界。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王希明老师说:“比如目前人工智能很受关注,你会发现各区各校出的考试卷,社科类现代文,很多就涉及人工智能。古人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语文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事事关心’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张志公有云:字,句,篇章,这三关怎么过法,没有什么窍门,只有两条笨办法。一条是多读,认真地读,一条是多练,好好地练。二者缺一不可,而前者是基础。
在上海中学的语文教学中,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据樊新强介绍,学生的周末作业中,就要求做剪报或者随笔,“两周一次的剪报,为的就是引导学生去看新闻类的作品,培养他们关注时事,关注当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几位语文老师对于《新民周刊》举办的青少年社论大赛,都表示了欢迎。此次大赛的三个主题是:什么事让你热血上涌?你想要更多人了解什么?当今世界需要怎样的变与不变?
“这三个题目都非常有意思。‘什么事让你热血上涌?’指向的是情感的一面,你需要什么,你会被什么感动,因何而感动,是学生自我意识的体现;‘你想要更多人了解什么?’则指向他人,他人需要什么,他人在想什么,他人会做什么,让学生树立一种他者意识;‘当今世界需要怎样的变与不变?’这个题目则到了哲学的层次,是对于整个世界的理解。”樊新强表示,“谈个人,谈他者,谈世界,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三个题目层层递进,设置得非常成功。而且,社论写作对于高考作文的写作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因为本质上,他们都考查学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很多学生在初中、小学阶段,会把语文简单理解成为记记背背的学科,这种想法在高中一定会碰壁。尤其在写作方面,就算你背了很多东西,若是没有能力还是写不出一篇好作文。”沈文婕说,“社论是针对社会热点展开的真知灼见,要站在当下时代的立场上去分析它们。所以我们特别欢迎这类活动,它能够让学生跟这个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学生参加这个比赛,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篇文章;但从找选题、查资料到下笔写作,是一个能力内化的过程。”
今年2月,ChatGPT迅速火出了圈,交大附中高三语文组第一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学习了《新民周刊》的封面报道《ChatGPT的颠覆》。“阅读这类报道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看完以后成为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而是借助这些话题,思考人工智能跟其他信息化工具的本质区别、人类与工具的关系等。当学生阅读了大量素材后,把它变成自己能够驾驭的材料,从而在写作时言之有物。我想这能培养我们的学生,作为未来的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清醒认知、独到眼光和博大胸怀。”沈文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