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见证中法友谊的这些人
第15版:封面报道 2024-01-29

见证中法友谊的这些人

应琛

2024年1月16日晚,以“共同向未来”为题的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在巴黎举办。

明信片上的“因幡丸”影像。

邓小平在法国时的档案卡。

1924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成员在巴黎合影,前排左起第1人为聂荣臻,第4人为周恩来,后排右起第3人为邓小平。

2005年,陈竺被巴黎第五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2023年12月18日,西安举行中法校园文化周活动,西安法语联盟的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

因为有了他们,中法两国之间的交流才会有故事,中法建交60年的历史才精彩。

记者|应琛

1964年的那场震惊中外的“外交核爆炸”,犹如一阵春雷拉开了中法两国友好关系的序幕。

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中国人和法国人浪漫邂逅,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见证并书写着中法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因为有了他们,中法两国之间的交流才会有故事,中法建交60年的历史才精彩。

法兰西情结

1919年3月17日上午,日轮“因幡丸”从上海杨树浦码头启程赴法,有89名乘客以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名义登船,开启了对他们来说陌生而又向往的国度——法兰西的航程。他们被称为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批学生。

由此至1920年12月末,共有20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勤工俭学生乘不同海轮漂洋过海前往法国,约1700人。这次大规模的出国留学潮史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现代留学法国的开端。

1920年11月,22岁的周恩来来到巴黎,开始了勤工俭学生涯。一面读书,一面写文章兼做社会调查,周恩来在巴黎13区意大利广场以东数十米的戈德弗鲁瓦旅馆内住了两年多。其间,到咖啡馆喝咖啡成了周恩来了解社会、发展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在自己勤工俭学及友人的资助下,周恩来的留学生涯实际上成了他对西欧这一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发祥地的实地考察。他以巴黎为活动中心,间或往返于比利时、德国等地。在较为系统的考察中,周恩来依据亲眼所见,对真理做了进一步的求索,并重构了自己的思想,确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与赵世炎等同志亲自组织建立了中共旅欧支部。

留法是周恩来非常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海外学习生活的经历不仅让他了解了不同的风土人情,也培养了他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能力。于是,从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到中国重返联合国谈判,周恩来总是以来自东方的“翩翩君子”形象出现在各国代表面前,为共和国争取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性胜利,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样深受留法经历影响的还有邓小平。1920年10月19日,邓小平抵达马赛,入读诺曼底大区的巴耶中学,开启了在法国长达5年的生活。

1921年3月13日,邓小平离校赴法国南部工业重镇克鲁梭,4月2日以工人编号07396入施耐德钢铁厂担任轧钢工。转战各地谋生之际,邓小平“从自己的劳动生活中,在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他的“思想也开始变化”,进而产生“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

在法期间,邓小平结识了许多后来成为新中国栋梁的老一辈革命家,并在周恩来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更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负责编印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8月1日创办的机关刊物《少年》(1924年更名为《赤光》)而享有“油印博士”雅号。周恩来评价这位来自天府的少年由此“接近赤光,走向世界革命的大道”。

留法岁月为邓小平的一生奠定了基石。一方面,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无产阶级的悲惨境遇,从而使其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另一方面,在法国的生活经历让他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和弊端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其成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奠定了视野基础。

坚持扩大派遣留学生,促成中法核能技术合作,拍板汽车合资生产,提出“一国两制”,南方谈话……邓小平这些决策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而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得益于留学法国的思想积淀。

1975年5月12日,应法国政府的邀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访法之旅。这是中法建交以来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访问法国,也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访问西方大国。

红地毯从机场贵宾室一直铺到了飞机的旋梯下。法国为邓小平准备了接待元首规格的盛大欢迎仪式,时任法国总理雅克·希拉克亲自到机场迎接。希拉克在机场贵宾室向小平总理致欢迎辞后,邓小平特意提到了自己年少时的旅法经历,他说:“法国是我年轻时曾经生活过的国家,法国人民的热情好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旧地重游,感到非常愉快。”

而当1997年5月,已当选法国总统的希拉克访华时,为中国领导人带来了一件特殊的礼物——邓小平上个世纪20年代在法国施耐德工厂打工的工卡。

据前中国驻法国大使蔡方柏回忆,“这个工卡意义真的是很重大的”。因为,当时距离邓小平在法国打工已经七十多年了,他们还把邓小平的工卡保存得很好,这象征着希拉克对中国领导人的尊重,“他把工卡带来送给中国,是礼轻情意重”。

可以说,法国是西方文明的代表、进步思想的起源地、革命的摇篮。正是在那里,大批中国有志青年响应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为人民共和国初期各领域的发展建设培养了宝贵人才。

除了周恩来和邓小平,这些进步青年中还有陈毅、蔡和森、聂荣臻、赵世炎、徐特立等中国革命的先驱和新中国的缔造者。

为祖国医疗事业赴法求学

由于中法两国的特殊情缘,两国在1978年至1991年间的教育交流和互访不断,这段时间留法学生主要为公费派出,在“科技为主,兼顾其他”的原则下,所修专业主要集中在理科和工科,同时兼顾了艺术、语言、社会学等学科。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自费留学全面放开和公派留学改革后,赴法留学人数进一步增多,所选专业门类更多,覆盖领域更加全面,留法学习的物质条件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逐渐变好,但是勤奋好学、精忠报国的传统却如同种子一般深埋于每一个留法学人心中,等待着在学成那一刻发芽。他们有的选择回国,有的选择留在国外,在各自的行业里兢兢业业地工作,为中法在科技创新、航空航天、医疗卫生、高铁、汽车、环保、农业、艺术、文化、法治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作贡献,也为国内经济发展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2007年7月4日,在中国社区卫生协会成立大会上,陈竺首次以卫生部长的身份在公众场合亮相。近15分钟的致辞,平实而严谨。

陈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无党派人士部长,也是改革开放后留法学人的杰出代表。他的父亲陈家伦和母亲胡曼音都是上海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教授。1975年,陈竺被推荐进了江西省上饶卫生学校,两年后留校任教。三年后,他以专业考分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我国著名血液病学专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王振义的硕士研究生。值得一提的是,排在第二的,正是日后成为他妻子的陈赛娟。

在王振义教授的指导下,陈竺学业进步很快,先后在《中华医学》英文版上发表了三篇有关血友病的论文,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关注。不久,他就被接纳为国际血友病联盟的第一个中国人会员。

1984年,陈竺凭着优异的专业成绩和掌握英语、法语两门外语的优势,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赴法国担任外籍住院医生的人选,来到巴黎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一年后,他开始在这里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主修分子生物学。陈赛娟则于两年后来到他所在的研究所攻读细胞遗传博士学位。

在法期间,二人合作发表了6篇论文,在白血病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作为班里唯一一个非法语区学生,陈竺在求学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难,常常学习到深夜一两点,但十分刻苦的他很快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第一年考试就得了全班第一名。

1989年,陈竺夫妇完成学业,毅然决定回国。“留法五年间,印象最深的是孕育在法国医学中的人文精神。法国年轻医生与教授之间关系非同一般,每隔几星期学生会专门召开小型学术会,抛出很难的病历来考老师。法国的医患关系,也诠释了自由、平等、博爱。”陈竺曾在公开场合如是说。

2003年“非典疫情”刚开始肆虐时,陈竺就敏锐地看到了它的危害性,随即组织科研人员对“非典”病毒进行研究。

当年4月,由于担忧疫情,一些国家领导人曾推迟对中国的访问。面对巴黎很多反对访华的声音,时任法国总理的拉法兰作出抉择。最终,他于4月25日如期到访北京。“法国对中国医疗体制相当有信心,我要向全世界传递这种信心。”拉法兰表示。

而在陈竺看来,“那段历史真是患难见真情”。2003年5月初,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向中国派出专家小组,成为行动最早的欧洲国家,中国因此加强了和法国在新发传染病领域的合作。

多样的留法,同样的情谊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时,由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和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共同发起“中法建交50年50人”活动,旨在表彰在中法建交后的50年里为增进中法两国文化了解、促进两国交流合作而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陈竺与恩师王振义都入选了当年的最终入围名单。

50人的评选标准,第一是他们对中法50年关系的贡献;第二是他们本人的品质,他们自身也是中法文明对话的成果,他们通过自己的工作、努力和品德,对中法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建民和拉法兰均表示,50人名单的遴选过程十分艰难,因为对中法关系做出贡献的人士众多,并不局限于名单中的50人。不过他们同时强调,入选人士具有一定代表性,他们在各自领域致力于增进中法友谊和相互了解。

拉法兰表示,这50人是从网络提名的一百多位人士中甄选出的,为了将人数控制在50人之内,并没有选择外交官和政治家。他当时还引用了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的话,将入选50人比喻为“在中法关系中留下印记的人们”。“伟大的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一直关注亚洲。他曾经说过,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在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脚印。因此,我们挑选的是真正在法中关系中留下印记的人们”。

翻开当年50人的名单,既包括知名设计师皮尔·卡丹、著名演员苏菲·玛索、画家范增、音乐家陈其钢等文化艺术界名人,也涵盖了核电专家昝云龙、施耐德电气总裁赵国华、标志雪铁龙集团亚洲区总裁格雷古瓦·奥利维等科技和经济界人士。

资深媒体人、《新民周刊》特约撰稿人郑若麟也在50人名单中。他在法国常驻十几年,经常出现在法国电视台的谈话节目中,向法国人介绍中国的情况。他认为,中法代表了中西方两个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而唯有通过积极的对话和交流才能使双方相互理解并和谐共处。

“我们挑选的人士有医生、作家、画家、诗人,说到底他们都在促进两国人民更好的理解。他们各有各自的优势,都以不同的形式致力于增进法中友谊。”拉法兰强调,这份友谊是具有多样性的,是由两国的男人、女人、年轻人以及各界人士组成的,“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份名单)展现出法中关系的多样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