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水路樱花车站。
商圈郁金香。
顾村公园夜樱。
紫藤盛放之时,淡紫花序如瀑布倾泻。
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好,往往就隐藏在你每日里走过无数次的寻常角落之中;那些忙碌于刷乘车码、追赶打卡钟点的时刻,或许都会被这突如其来的花香轻轻打断,带来片刻的宁静与温柔。
记者|应琛
春风有信,百花绽放。
每年三五月间,都是上海最美的“赏花季”。梅花争艳、玉兰吐蕊、桃花如云、樱花盛放、海棠娇笑……几十种花卉在春天争相开放,在申城的公园绿地、沿街道路、街角社区,上演一场“花事接力”。
通勤路上的春景
3月下旬,在汶水路地铁站4号口,不少市民停下匆忙的脚步,一边欣赏,一边举起手机记录。当列车穿越粉色云霞进站,耳边似乎响起了春天的轻语。
“我每天都坐地铁上下班,以前总觉得地铁只是赶路的地方,没想到现在还能这么美!”上班族阿雯将这一刻发在朋友圈,并配文“花开,春正好”。
在从台阶走向地面的短短几分钟里,只见染井吉野在桥下的静安中环公园如云霞般绽放,在车水马龙的高架桥下装饰出一个梦幻世界。一侧樱花枝丫低垂,风过时花瓣洒落如梦似雪。
这或许正是城市生活的独特魅力所在——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好,往往就隐藏在你每日里走过无数次的寻常角落之中;那些忙碌于刷乘车码、追赶打卡钟点的时刻,或许都会被这突如其来的花香轻轻打断,带来片刻的宁静与温柔。
同样的场景还发生在虹口足球场地铁站6号口。每到樱花季,这里就会变身成为网红打卡点,粉白色的樱花变成了市民游客相机、手机相册里的“主角”。很多人甚至带着长枪短炮前来,只为拍到樱花与地铁列车同框的瞬间。
“看着这些美丽的花朵,就连班味也去掉了不少。”阿雯注意到,随着这些年上海公园城市建设的推进,哪怕城市的“边边角角”都花意盎然,“年轻人其实不是不喜欢拍花,很多是没时间特意去公园。而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园没有围栏、围墙,我们在通勤路上就能赏花、拍花,相当出片的”。
的确,作为“早春第一花”,梅花率先吹响了进军春天的号角。莘庄梅园、世纪公园、静安雕塑公园、大宁公园等老牌赏梅公园,总是最先迎来探梅赏梅的人潮。
随后赶到的是“报春使者”的上海市花白玉兰。在地铁人民广场站20号出口处,有一棵白玉兰,被不少市民誉为上海白玉兰花期的“指南针”和“风向标”。
在街头百花中,最受青睐的“出片”花卉,莫过于郁金香了。从地铁静安寺站8号口一出站,粉色的郁金香花瓣,显得格外热烈而明艳。沿着延安中路朝上海展览中心的方向漫步,一路繁花似锦,各色郁金香相伴于身侧。在延安中路嘉里中心门前绿地以及南京西路两旁的绿化带中,橙红、粉色的重瓣如少女层层叠叠的裙摆,“幸福一代”红白色的单瓣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绸缎般的光泽,日常少见品种的“神秘火焰”热烈耀眼……春天的生命力扑面而来,为繁华的商圈增添了静谧与优雅。
记者从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了解到,静安区以“繁花静安,百园融城”为主题,制定并发布了静安区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其中,南京西路商圈、大宁商圈都是绿化品质提升和花卉景观布置的重点区域。
“花卉布置使忙碌于生活的上班族停下脚步,驻足观赏,也是我们绿化管理者的用心所在。”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绿化中心规划发展科范慧妮告诉记者。
或许,这座城市的浪漫,正是隐藏在人们匆忙赶路的每一个转角,举起手机就能定格身边的美好。
环城绿带上的生态之美
当黄浦江的邮轮划破晨雾,苏州河的咖啡飘起香气,除了经典的“一江一河”,大上海还有着“一带”的新玩法,即全长98公里的环城生态公园带。据悉,今年是环城生态公园带“前身”外环绿带建设30周年。30年来,这条绿色长廊不断生长,成为申城重要的生态屏障。目前,环上已有40座公园建成开放。
作为上海环城绿带上一颗璀璨明珠,正值上海樱花节期间的顾村公园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小长假,累计接待游客近15万名。随着中樱谢幕、晚樱接棒,樱花林续写着春日的浪漫。
据了解,今年是上海樱花节举办的第15年,为回应市民游客期待,首次开设了夜樱专场。运营方并非简单地开设赏樱夜场,而是从主题策划、灯光设置、展陈布景等全方位精心谋划,圈划出占地约16万平方米的“樱花岛”。
顾村公园樱花岛负责人毛诚告诉《新民周刊》,15年来大家都是在阳光下感受樱花的美好,“此番推出夜樱,一方面是为了赋予这个经典文旅品牌更多新的玩法,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能够在仅有的花期内延长观赏时间。比如对上班族来说,可以在下班后来打卡”。
每天晚上6点至9点半,赏樱之旅开启新体验。以树林为幕布,以湖面为倒影,短短数分钟的光影秀,淋漓尽致地呈现了灵蝶如何倾慕于樱花的唯美,一路苦苦追寻,祈愿“水上花开”。这是今年顾村公园专为夜樱量身定制的原创光影秀——“蝶恋樱”。
而高约8米的“樱神树”,也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拍照打卡点之一。整棵“樱树”以白色和淡粉色的仿真花打造,配上暖色灯光,在夜幕下格外唯美浪漫。
此外,顾村公园今年还首次“破圈”,与动漫游戏联动,让“樱花岛”成为链接二次元与现实世界的入口。运营方希望充分代入玩家视角,圈粉年轻客群。因此,整个岛上随处可见各种装扮的Coser。
“通过这段时间运营下来,我们发现夜间赏樱的年轻客群确实非常多。”毛诚表示,樱花不会常开,但积攒起的庞大客流,能为其他业态引来发展增量,“这也是公园方、宝山区文旅所期望的”。
粉色之后,紫色接过赏花接力棒。
在长宁外环生态绿道和沿途的虹桥体育公园,二月兰和紫花地丁竞相绽放,将公园、绿地装点成梦幻的紫色海洋。
日前,记者在这里看到,水杉林下,大片的二月兰开得正艳。阳光穿过枝叶的缝隙,温柔地洒在花瓣上,每一朵小花都闪烁着微光。这片紫色小花交织成的地毯,不仅为绿道增添了诗意,更为散步、骑行的市民带来了别样的春日体验。
“二月兰和水杉是最佳搭配。”长宁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程珑向《新民周刊》记者介绍,长宁外环生态绿道一共有160多个植物品种,其中70%左右是观花的,“我们这以自然生态为主,你看植物都是高低错落,几乎没有人为刻意干预,完全是生态的、多样性的体现。对市民游客,我们也比较开放,他们可以走到花丛中和花合影”。
马上紫藤也将在4月中旬迎来“高光时刻”。在1号桥和3号桥之间,两处绿廊里的紫藤已有一部分初放,更多花苞蓄势待发。程珑表示,紫藤盛放之时,淡紫花序如瀑布倾泻,走在廊下宛如置身于梦幻“隧道”。
而随着气温渐暖,这里还将有更多春日花卉进入盛花期——除北美海棠、马蔺、红花檵木、晚樱外,月季、绣球、天人菊、路易斯安那系列鸢尾、石竹等也将相继绽放,届时绿道将变成五彩缤纷的“绝美花境”。
“公园+”激活花样经济
仲春有约赴花朝。花朝节是中国传统最浪漫的节日之一,不仅有祭祀百花生日、祈福春耕之意,更寄托了古往今来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3月下旬的某周末,一场新国风集体婚礼在静安花朝节主会场大宁公园举行。10对新人身着精致的婚服,在“花神”和亲朋好友的祝福下,共许白头之约。
今年,首届静安花朝节将百花千卉与国风古韵糅合,在为期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以周为单位划分为“女神节”“运动周”“姻缘会”三大主题,并联合大宁商圈四大商场推出丰富的消费优惠活动,涉及约500家品牌商户,打造串联生态、文化、商业、体育的休闲娱乐消费和文化生活体验。
大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毛立鹏此前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公园是“始发站”,商圈商场是“下一站”。这种“以花为媒、多元‘嫁接’”的模式,让静安花朝节这一名片能够转化为长效的经济动能。
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则表示,今年大宁公园花朝节的举办,是“公园+文旅商”的一次成功尝试,今后将进一步拓展公园绿地的活动功能,以绿地活力激发商业潜能,通过公园绿地与文化、体育、商业、艺术及民生服务的复合叠加,真正体现公园绿地的效益化。
进入4月便是国色天香的牡丹的主场。说起观赏牡丹季,人们常会想起河南的“洛阳牡丹”和山东的“菏泽牡丹”。但其实,上海牡丹的栽培历史悠久,“法华牡丹”更曾与之齐名,以至出现“每逢谷雨春和候,只听人人说法华”的情形。
记者近日在中山公园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牡丹园看到,不少牡丹已经绽放。有的洁白如雪,有的粉白如霞,轻盈飘逸的花瓣,灵动自然中又增添了几分仙气。中山公园牡丹园作为上海市内著名的赏花胜地之一,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长宁公园公司副总经理王晶告诉《新民周刊》记者,这里除了洛阳和山东的品种外,还有的就是1956年辟建牡丹园时,从法华镇移植而来的“法华牡丹“。法华镇作为上海最早栽培牡丹的地区,素有“小洛阳”的美誉。法华牡丹则由牡丹和芍药嫁接而来,随着数代人的精心培育以及嫁接技术的不断成熟,目前已成为一种能够适应江南潮湿气候的盆栽牡丹精品。
牡丹园内,市民游客们纷纷驻足观赏,拍照留念。他们或低头轻嗅花香,或抬头欣赏花姿,享受这难得的春日时光。
为了更好地推广法华牡丹和牡丹文化,中山公园在2023年推出了第一届牡丹节。“2025牡丹游园会—盛世芳华·牡丹雅集”活动则将于4月12日、13日举办。园方希望再现牡丹园历史胜景,打造长宁区公园牡丹文化第一品牌。
“中山公园万航渡路一侧围墙打开以后,公园开放程度更高了,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市民,尤其是年轻人能够走进公园。”王晶表示,从2023年起,园方会有意识地去举办一些活动,“另外在打造公园的市民园艺中心时,也选择了专业度高、更时尚、更懂年轻人的运营团队”。
据介绍,中山公园的市民园艺中心于2023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这里不再是单纯卖花的地方,而是一个能把长宁区的文化底蕴和公园绿色空间特点展现出来的平台。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该中心举办了近百场活动。运营团队通过高频活动实现了“自我造血”。
王晶认为,中山公园市民园艺中心的成功,既是多方“双向奔赴”的成果,也是积极探索“公园+”功能的创新拓展,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它让公园实现了功能升维,从休憩、健身场所转变为集文化展示、社区服务、商业联动于一体的“城市客厅”。
从赏花到享受生活,体现的不仅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更是经济活力与城市治理智慧。待落英缤纷后,留下的不应仅是短暂的消费热潮,更应是一个有温度、可持续的城市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