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唐伯虎回答我”创意短视频。
AI“复活”的历史人物。
AI“复活”的历史人物。
AI“复活”的历史人物。
AI“复活”的历史人物。
AI“复活”的历史人物。
AI“复活”的历史人物。
AI“复活”的历史人物。
AI“复活”的历史人物。
徐州博物馆“金戈铁马——徐州古代兵器陈列展”。
撞脸“奥特曼”的汉代陶俑。
热梗流量虽好,但总有回归平静的时刻。对于博物馆而言,“玩梗”成功是一种对努力探索的肯定,也将激励创作者为中华文化开拓更多元的传播方式。
记者|王仲昀
“早上被唐伯虎骂,中午被赵孟頫骂,下午被宋徽宗骂,晚上没睡着还要被李时珍骂……”从2025年3月至今,“回答我”全民爆改挑战系列视频在互联网持续走红。在AI技术加持下,古人们纷纷“复活”,结合人物自身经历和历史事实,配上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向现代人发出“灵魂拷问”。
其中,苏州博物馆“复活”了唐伯虎。借助AI技术“复活”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以其诙谐幽默的口吻回应后世对其“风流”的误解:“说我风流?说我不务正业?说我疯癫?来好好看看我!你回答我!”
在网友的催更下,苏博又推出文徵明在线回答。看到苏博在创意上的成功,全国各地博物馆亦有效仿者,而各地文旅同步开启“回答我”,请出老祖宗“教育”网友。
网络热梗与博物馆,看似风格不太搭,终究在网络空间里实现了越来越多联动。为了留住年轻人的注意力,这届博物馆“玩梗”玩出了新高度。
博物馆玩梗,从被动到主动
自3月12日以来,苏州博物馆先后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8条“回答我”风格的视频,主人公包括明朝“江南四大才子”唐寅(唐伯虎)、徐祯卿、祝允明、文徵明等人。
在相关视频中,被“复活”的唐伯虎回应了一些网友认为他“不务正业”的说法,讲述他参与科举取得乡试第一名,后来却被无端牵连导致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这位才子往日悲惨的人生际遇,在这一刻借助“本人”讲述,变得更加鲜活。
有网友在评论区表示,以前都是在影视作品中了解唐伯虎。如今通过这段视频,才真正理解了唐伯虎的人生,以及他虽然失意却在艺术领域发挥所长的精神追求。
视频发布后,唐伯虎的“回答我”视频在苏博三个社交平台的官方账号上都成功出圈,收获了巨大流量。以3月12日第一条视频为例,《新民周刊》注意到,截至5月10日,该视频的点赞量已经超过6万。
其实,“回答我”这个2025年网络热梗,并非苏州博物馆原创,而来自于一名《英雄联盟》游戏主播。在原版视频里,这名游戏主播用脑袋贴近镜头,以直勾勾仰视的夸张角度在画面里咆哮:“回答我!”紧接着,他以一连串中英文夹杂的质问,激情澎湃地怼着质疑他的网友:“look in my eyes!tell me why?why?baby,why?”
由于原版视频中主播在镜头前的表达一气呵成,情感丰富,又兼具搞笑和荒诞气息,视频很快从游戏圈突破了“次元壁”,成为网络空间里各个场景都适用的万能热梗。动漫人物、地方文旅,甚至警方的宣传普法,都在套用“回答我”。
令人更意外的是,随着以苏州博物馆为代表的官方视频账号下场玩梗,让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等艺术大师纷纷复活,用现代语言和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向观众发出“灵魂拷问”,“回答我”挑战迎来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中国迷人的老祖宗。
唐伯虎视频发布两天后,苏博不负众望,又制作推出了文徵明的“回答我”视频。这位老祖宗一开口就强调,“我不是来骂各位的”。“我承认我考了9次应天府都没考上。那我问你,我最后有没有被授‘翰林院待诏’?是不是也入朝了?Look in my eyes!tell me why?why?baby,why?就算仕途受挫,没有继续在朝为官,那我书法、绘画、文学哪样差了?”嬉笑怒骂间,衡山居士一生中的重要经历浮现在网友眼前。
继苏州博物馆推出“回答我”系列视频之后,甘肃省博物馆、山西晋国博物馆、江苏盐城市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等多地博物馆都发布了以历史人物或文物为主人公的类似视频。和苏博不一样,甘肃省博物馆没有聚焦历史人物本身,而是让文物自己“开口”,痛斥那些在博物馆开闪光灯拍照的人。
各地博物馆主动加入“玩梗”,用当代网络热梗助推历史文物和文人,属实把“玩梗”这件事推向新高度。在此之前,较为常见的是网友在博物馆“玩梗”,令这些博物馆无意中收获流量。
4月中旬,话题“别人在蜡像馆,魏晨在博物馆”登上了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单。原因是网友发现徐州博物馆内的一尊雕像和演员魏晨“撞脸”。其实早在2023年,徐州文旅官方抖音账号就曾发布这尊神似魏晨的雕像视频,引发粉丝讨论和小范围的“出圈”。
徐州博物馆工作人员此前接受媒体采访表示,酷似魏晨的雕像实为徐州博物馆“金戈铁马——徐州古代兵器陈列展”中用于展示元代甲衣的摆架雕塑。该摆架雕塑本身并无特殊文化含义,仅为甲衣陈列的辅助道具,其造型设计初衷是还原古代武士形象,与明星“撞脸”纯属巧合。
不过这巧合的撞脸,也让博物馆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出圈”效果。徐州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岳凯表示,自雕塑“撞脸”魏晨的话题发酵以来,确实有众多游客专程前往展厅排队打卡。
在徐州博物馆,因“撞脸”名人或酷似现代“网红”表情包而“走红”的“显眼包”文物有很多。譬如该馆的北齐明光铠武士陶俑,因其模样酷似姚明而被人熟知;西汉陶绕襟衣女舞俑,其姿态恰似欢快地跳网红舞蹈“科目三”;位于博物馆大汉气象展厅的“狮子山楚王陵羊鬼山东区外藏坑”复原陈列中的几尊陶俑,倚靠青铜器的姿态仿佛在“说悄悄话”。
不只是徐州博物馆,近年来,有不少文物因“撞脸”被网友“玩梗”,频频冲上热搜,并因此为人熟知。今年3月,四川南充市博物馆的汉代陶俑因头部酷似奥特曼,吸引家长纷纷带孩子打卡,“汉朝人相信光”也一度成为网络热梗。去年,连云港市博物馆展出的耀州窑镇墓兽被人发现与鉴宝博主“听泉赏宝”神似,迅速“火出圈”。后来在直播时,博主本人回应称:“这应该是我的前身,已经把它作为头像了。”网友则调侃道,“镇墓千年无人问,一朝似泉天下知”。
玩梗背后有讲究
苏州博物馆“回答我”系列视频,选取的历史人物主要是明朝“江南四大才子”。根据苏州博物馆媒体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原本第一条视频是受到网友制作的王羲之“灵魂拷问”视频启发,决定“借热点简单科普下”,没想到视频发布后点燃了网友的热情。
之后,伴随全网“求更新”的声浪,苏博逐步解锁文徵明、祝枝山、徐祯卿等人物篇章,最终形成“江南四大才子回答我”全系列8条视频矩阵。虽然每条视频时长有限,但背后也有不少讲究。
在上述视频中,着重呈现的明清书画,是苏州博物馆的特色馆藏;以“明四家”为主的明代苏州代表文人,也是苏州博物馆文化传播中最具特色的主题内容。馆内的研究、馆藏、展览与文创,都成为“玩梗”背后坚实的素材基础。
网友看到的唐伯虎或文徵明,是创作者以馆藏清代章绶衔绘《明人像册》及清代《沧浪亭五百名贤图拓片》中的人物肖像为蓝本,借助图像大模型生成的人物形象。至于“开口说话”的历史人物身后那些典雅的背景,来源于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本馆“草堂墨戏”“书斋长物”等经典场景,并融入了《农训图》等苏博馆藏特色文物。以祝枝山为主角发布的视频中,人物形象就来源于清代的章绶衔《明人像册·祝允明》,视频背景正是祝枝山写下的草书《滕王阁序》,这两件文物恰好都是苏州博物馆馆藏。
这些创作者有意植入的“信息量”,最终让苏州博物馆的相关视频在大量简单AI生成的同题材吐槽文字中脱颖而出。今年的博物馆“回答我”系列视频,表面看是在“玩梗”,实则是网络热梗提供了契机,令各地博物馆得以将自身优势文物资源与前沿技术巧妙地结合。
玩梗有热度,也要适度
徐州博物馆诸多文物经网友“玩梗”走红,这在岳凯看来,既提高了博物馆的知名度,也为博物馆逐渐探索出一条更贴近受众的发展道路。从史学层面看,传统历史研究与传播,常困于“高山仰止”的叙事手法单一,而最新AI技术将历史人物解构为可触及的情绪容器。如此一来,历史人物不仅动起来,还更容易引起当代人的情感共鸣。正如钱钟书所言,“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然而面对火遍全网的“玩梗”现象,有网友表示,初看觉得新鲜,但刷得多了,便生出一种审美疲劳。当每个老祖宗用着近乎一致的声调咆哮,以同一种语气让网友“回答我”,显出一丝将历史人物扁平化的趋势。
从《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诗意解说,到“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爆火,再到各地博物馆推出“回答我”系列视频,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且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全新的呈现方式。热梗流量虽好,但总有回归平静的时刻。对于博物馆而言,“玩梗”成功是一种对努力探索的肯定,也将激励创作者为中华文化开拓更多元的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