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通过短视频《侬好·改新》,网友对深藏在云南大山中的改新村,心生向往。
左图:2025年3月,小红书“申小合”账号正式上线。“申小合”账号开通的核心目标是希望打破传统政务传播边界。
左图:《森嘎村的新生》真实地记录下上海援藏三十年中动人的这一幕,让网友们对援藏事业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上图:松江区委书记王华杰(右)在节目中介绍,上海市松江区与西藏、云南、安徽、辽宁的11个县区开展结对共建,累计实施帮扶项目705个,输送援外干部及专业人才246人。
共同富裕、一起幸福的理念,在新的传播模式下,触达更多人。
记者|黄祺
“我叫李娜姆,是澜沧县拉祜族人。拉祜,最早的意思是‘猎虎的民族’……”“咖啡姑娘”李娜姆,用带着云南口音的普通话,在短视频里娓娓道出她和她的家乡的故事。
李娜姆的家乡,云南省澜沧县改新村,是拉祜族聚居的村落。现在,这个村子成为澜沧县第一个以咖啡为主题的文旅新农庄。北纬22度的天然地理优势,和1180小时的年日照时数,孕育了优质的咖啡豆,在上海合作交流平台的支持下,改新村的咖啡产业和文旅产业得到了大发展,村子两年前开始谋划建设咖啡豆加工工厂,形成从种植到加工到销售的完整咖啡产业,游客还可以来到改新村体验民族风情+咖啡风情的多元文化。
网友在小红书平台“申小合”账号上,通过短视频《侬好·改新》不仅能看到李娜姆、绿树掩映的改新村村貌,咖啡的香味也透过手机屏幕溢出画面,让人对深藏在云南大山中的改新村,心生向往。
《侬好·改新》,是小红书“申小合”账号正在展播的“感动——身边的美好”百县百剧短视频优秀作品之一。“申小合”,是国内首个集中传播合作交流工作内容的小红书账号,而短视频征集活动这种创新的方式,则拉近了合作交流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
上海医生、教师为何会驻扎在新疆、西藏?
为什么上海要派干部到各地?
一年一度的“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上为何会有那么多天南海北的好产品?
上海持续数十年的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为各地区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促进了对口地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但对于一些公众而言,他们对合作交流事业仍然有些陌生。
在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剧烈变化的今天,如何让合作交流理念深入人心,特别是让年轻人了解、理解并参与到合作交流事业中?近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通过“一手破圈链接年轻人、一手深度研讨合作交流新探索”,在创新传播上进行了积极尝试。
共同富裕、一起幸福的理念,在新的传播模式下,触达更多人。
来“申小合”,记录身边美好
2025年3月,小红书“申小合”账号正式上线。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申小合”账号开通的核心目标是希望打破传统政务传播边界。
“申小合”一方面是上海与对口地区沟通的桥梁,推动上海与对口地区在消费协作、文旅资源推广、文化深度浸润等领域的互动;另一方面,“申小合”通过更贴近年轻人的形式,进一步让上海合作交流工作从“政务端”走向“大众端”。
“申小合”围绕三个方向深耕内容:“见证山海情”,定格上海与对口地区合作中的奋斗身影,传递双向奔赴的温暖力量;“云游好风光”,解锁对口地区的秘境山川、古城新韵与非遗宝藏,为当地文旅名片“种草”;“助力新消费”,以消费赋能乡村振兴,推广对口地区的生态食材、非遗手作、地标好物,让每一份特色产品都成为助农富民的“星光”。
在短视频成为重要传播载体的时代,“申小合”于2025年4月发起“感动——身边的美好”百县百剧短视频征集活动,活动目的是通过广泛征集和评选短视频,展现上海对口地区——新疆、云南、福建等地的138个县市区(团、场)的新气象、新活力。活动吸引了大量社会创作者、援外干部、当地群众参与投稿。
9月开始,征集活动中的90部获奖作品陆续在“申小合”上进行展映。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一个叫森嘎的村庄,是当时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之一。地震后,森嘎村重建进行到哪一步?村民的生活好不好?在《森嘎村的新生》这部短视频作品里,镜头真实展现了上海建设者们争分夺秒的工作场面,以及受灾群众住进新家园的历史瞬间。
8月15日,定日地震首批受灾群众入住新居,村民在崭新的广场上跳起了藏族舞蹈,欢庆迁入新居。在短视频的画面中,无人机从高空拍摄到一栋栋藏式民居,错落地、扎扎实实地站立在高原大地上。全新的村庄建成了,全新的生活也将拉开序幕。
今年是上海援藏30周年。1995年起,上海市按照中央统一规划部署、三年轮换,已经派出十批干部人才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地震发生的定日县,正是上海对口支援的五县之一。
《森嘎村的新生》真实地记录下上海援藏30年中动人的这一幕,让网友们对援藏事业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据介绍,“感动——身边的美好”百县百剧短视频征集活动计划于2025年年底依据网友转评赞数据,为高人气视频颁发奖项,持续激发用户互动热情。
作为上海合作交流工作的“年轻化代言人”,“申小合”不仅是信息发布的平台,更是连接城市与乡村、上海与对口地区、政务与大众的“温暖纽带”。
在第八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举办期间,“申小合”账号发布了展销会场内外大量动态信息,小编及时解答网友关于展销会时间、停车、预约等方面的问题,账号在服务展会观众的同时,也通过与网友的互动,进一步拉近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与市民的距离。
广电融合传播,深度研讨创新实践
上海各区承担了对口帮扶与合作交流的重任,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推进指导处策划推动下,2025年6月起,《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共话合作交流》深度访谈节目上线,介绍上海市16个区对口帮扶与合作交流工作的经验与成效,看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在绿水青山间开出幸福之花。在这档融合电视、广播、新媒体的融媒体节目中,上海各区主要领导深度解读各区在合作交流工作中创新的做法,以及与对口地区之间真诚交流的故事。
因为连续多年报道上海合作交流工作,见证记录了许许多多帮扶情深、携手共进的动人故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雨兰受邀担当《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共话合作交流》深度访谈节目主持人。
在这次采访中,每当这些受访的区委书记、区长充满深情地谈及合作交流工作中的责任时,雨兰还是常常被感动。“很多区领导在介绍本区的合作交流工作时,告诉我不需要提词器,只要有个提纲就行。”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上海各区是把对口地区的工作,当做“自己家的事”来做。
“松江区的合作交流工作始于1996年,对口支援西藏定日县,至今已走过30个年头。”松江区委书记王华杰在节目中介绍,上海市松江区与西藏、云南、安徽、辽宁的11个县区开展结对共建,累计实施帮扶项目705个,输送援外干部及专业人才246人。
发展产业是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根本支撑,近几年,云南小糯玉米成为都市追求健康饮食人群的新宠。王华杰讲起了如何将对口地区小糯玉米做成年产值50亿元大产业的故事。
“2018年,我们的援滇干部发现当地小糯玉米口感浓、甜度高、香气足的特点,非常适合上海市民的口味。但是,如何跨越3000公里,让它来到上海市民的餐桌呢?我们将上海现代农业经验向当地输出,以政府投厂房、企业投设备的方式,在勐海县勐腊镇重点打造了小糯玉米产业链的龙头企业。这个企业成功吸引了13家加工企业到西双版纳投资经营,既解决了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的问题,也实现了当地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增收。2024年,西双版纳小糯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20.5万亩,产量16.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1.58亿元,成为云南省最大的小糯玉米生产基地。”
关于如何帮助对口地区改善民生这个话题,上海市静安区委书记钟晓咏在访谈中说:“我在巴楚走了一下,我感觉到,巴楚人民还是非常希望有优质的公共服务。静安区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我们要开展更多有特色的活动。比如说,我们开展了小胡杨扶贫、扶智行动,打响了‘巴楚小胡杨’品牌,进一步拓展社会帮扶的路径,形成社会援疆与传统援疆协同发力的新局面。”
静安区自1992年起启动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对口帮扶工作;1996年进一步拓展至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麻栗坡县;2010年新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为帮扶对象。静安区在巴楚持续深化教育医疗组团式的帮扶,持续探索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模式,将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
强产业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闵行区在对口的云南保山市,进行了探索创新。
上海市闵行区委书记陆方舟在访谈中介绍,东部地区的优势是产业链级比较高,或者讲项目资源比较丰富,对口地区有成本优势,也有自然资源优势。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如何把双方优势嫁接好、融合好,是一个课题。2024年,闵保商务管理有限公司揭牌,这家公司的功能包括产业规划的编制、招商引资、园区的综合服务、企业服务等等,闵行和保山两地以合资的方式成立这个公司,“真正意义上把我们两地在产业方面的一些利益、责任、资源都紧紧连在一起了。”他表示,两地政府形成了工作专班,全力推动园区发展,效果也是明显的。
以上海16个区主要领导的深度访谈为基础,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终端,不同形式的节目在全平台播出,形成对电视观众、广播听众和广大网友的全覆盖。系列节目借助画面、声音和文字、图片,展现上海各区在合作交流工作中的生动实践,以及社会各界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为。
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当更多人了解、理解并参与到合作交流事业中,资源的汇聚和智慧的碰撞将为合作交流工作带来磅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