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世锦赛闭幕式表演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陈嘉明
向全世界展现武术的魅力
盛会有落幕之时,但正积极寻求新发展的武术运动却不会停下向前的步伐。本周三晚,第十五届武术世锦赛在上海闵行体育馆圆满落幕。参与面更广,整体水平更高,走向市场、走向民众的态度更积极,这些都是本届世锦赛的亮点所在,而在这些亮点背后,则是一个新诞生的“上海标准”在与源远流长的武术运动互致敬意,同时也向后者输送了新时代的活力。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获得“95分”空前美誉
武术世锦赛创办于1991年,如今,上海在赛会历史上赢得了一个“空前”的美誉。
“这是史上参赛规模最庞大的一届武术世锦赛,上海的投入和努力,让本届世锦赛的每一个过程,从开幕式、比赛流程、体育展示,都比以往各届赛事更好。此前我们就说,期待本届赛事不一定绝后,但希望是空前的。上海办到了。”国际武术联合会执行副主席吴廷贵给本届世锦赛直接打了一个95分的高分,“最后5分是留一个余地,留给未来一个可以更完善的空间。”
闵行体育馆场馆功能改造升级,令武术世锦赛史上第一次套路与散打两项分馆办赛的构思成为现实。两度组织测试赛,“全要素演练”精雕细琢。还有对志愿者的培训,既有理论传授,更有岗位实训,无形中也将对武术生出兴趣的苗子撒播到了这群年轻人的心里。另外,舞台灯光走入赛场以及用科技手段让观众体会到武术互动之乐,这些也都有机地构筑起了此番美誉度颇高的“上海标准”。
除了给本届赛会打高分外,吴廷贵表示,“上海标准”将是一笔宝贵的、可供写入到国际武联文本范例中的“遗产”,为即将举办或有意举办该项赛事的后来者们立下榜样,并将这一可转移的模式“存档”,以便在将来继续可鉴。
上海,著名的大赛之都,甚至在如国际职业网球联合会、国际汽联等机构掌门人的眼中,它的体育魅力已直追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老牌体育名城。现如今,上海更是以自身的精细、专业与新潮为古老的武术运动注入了活力。落幕之时,不说再见,因为——正积极寻求新发展的武术运动将带着来自上海的能量与祝福,继续迈步向前。
抓紧练内功再谈入奥
散打赛场上,伊朗队接连摘金,势头强劲;套路场地上,以色列姑娘基里柳克在为她的祖国赢得首枚武术世锦赛金牌后,湿润了眼眶。
本届武术世锦赛参与人数达历史之最,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官员和嘉宾相聚上海。赛场之上,百花争鸣,让人看到了武术运动愈加国际化的大势。而这也正是国际武联“入奥内功”必修列表中的一项。
武术运动在申请入奥这条路上已经走了20多年,即便在今日来看,这个心愿的达成难度依旧不小。“入奥运可能是一个比较长远、比较严峻的目标。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后,一个新项目要进入(奥运会),就要有一个项目出来。20多年了,要入奥还是非常困难的。”令国际武术联合会执行副主席吴廷贵尤为感慨的是,除了一些较为熟知项目的竞争对手外,近些年中还冒出了如攀岩、霹雳舞等新潮项目迅速崛起后闪电入奥的例子,所以在他看来,相较于盯牢对手,还是应把勤练“内功”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
“入奥内功”到底有哪些?从本届世锦赛中,便可瞧出端倪。赛场之上,套路新规更抠细节,追求规范化;散打新规则是鼓励进攻,旨在提升观赏度;另外,新增设的集体创意秀,虽无关奖牌,却是在提升观赛趣味度上的一次尝试。赛场之外,提升国际化,走入市场化,加强普及化则是毫无疑问的三大重点所在。
“未来,我们不知道竞争者到底会是哪些,但肯定要做的是扶持好国际武联的会员国,继续保持自身发展,持续创新,改良赛制,同时也要建立起武术的商业价值。”从赛场外的武术嘉年华和冠军进社区活动,到赛事第一次如此积极地去与市场对接,再到将舞台声光电技术直接引入赛场,吴廷贵表示,此次上海行对武术运动未来的发展助益不小,感谢上海,感谢“上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