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一纸罚单的背后 柯洁会被清华“耽误”吗 上海可考虑申办亚冠 “变味”的东京奥运会 牛气海港
第A02版:专栏 2021-02-10

“变味”的东京奥运会

沈雷

沈雷

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顾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时,无疑东京奥运会将是最为特殊的,无论它最终能否顺利举办。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跨越三个世纪,有过因为种种原因或易址或取消的赛事先例,但不曾有哪一次赛事像东京奥运会这样不得不延期一年举行,甚至在决定延期后十个月,仍然无法知晓赛事的命运。

自上世纪80年代奥运会进入商业化时代,这项全球体育界的盛会已成长为一门巨大的生意,不仅事关东道主数百亿美元的投入以及更大规模的预期收入,更是国际奥委会以数十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重要收入来源(对于其中部分组织,甚至足以称为“核心收入”)。

奥运会其实比很多局外人想象的重要得多。一旦这项赛事不复存在,对于目前世界的多数运动项目都会产生难以弥补的恶劣影响。事实上,除了少数不必通过奥运会挣钱的职业项目(如足球、网球、橄榄球以及美国盛行的职业赛事),大部分体育项目依靠奥运分红和奥运曝光度维持运营。一旦项目的顶层组织破产,顶部赛事消亡,整个运动的生态将被彻底颠覆,从而成为各自为政的自娱自乐。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疫情难测的情况下,国际奥委会和日本方面曾多次公开表达坚定办赛的信念。去年疫情初期,这两方面都表达过坚定的态度,但因为疫情扩散,而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在欧美等地暴发二次疫情后,国际奥委会与日本方面又一次重复了耳熟的声明。可体育界的期望,终究只是期望。现实依然严峻。

就在上周,收到了由东京奥组委下发的东京奥运会参会人员防疫指南手册,细读一下,不由令人大吃一惊。必须承认,这是一份极为详尽的防疫规则,但如果最终必须执行其中所有的细则的话,这将是一场“变味”的奥运会,至少对媒体记者而言如此。

试举其中一二例,如参会人员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只允许乘坐赛事系统内部的区间班车),不得进入除了(指定)住所和比赛场馆以外的任何公共区域(连观众看台区域也不允许入内),这意味着媒体人员完全无法保持正常的采访节奏,甚至生活如同监禁又比如媒体人员必须提前就提交入境头十四天的每日活动计划,每个比赛场馆都必须提前一天申请方能入内,这样让临时起意的采访变为不可能。事实上,每天举行十几个项目比赛的奥运会赛场上有太多变化因素,优秀的体育记者就需要学会随时根据形势改变计划,而现在,不允许你向“优秀”靠拢。

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防疫,最终呈现给局外人的,仍将是一届欢乐祥和、励志奋进的赛会。如果它能顺利举办的话。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