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夜赛与水上成新重点 五年规划  谱写沪上体育春秋
第A13版:上海体育/新闻眼 2021-11-15
《上海市体育赛事体系建设方案(2021—2025年)》正式出台

五年规划 谱写沪上体育春秋

章丽倩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陈嘉明

近日,《上海市体育赛事体系建设方案(2021—2025年)》正式出台。

这份“5年方案”的发展目标是:围绕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目标,推动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体育赛事体系,以国际重大赛事、顶级商业性赛事和职业联赛为引领的赛事格局更加合理,以重大体育场馆设施和赛事集聚区为载体的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以全年赛事、假日和夜间赛事为主体的时间安排更加科学,以事中事后监管和保障服务为重点的支撑体系更加完善;体育赛事供给更加丰富,赛事品牌和质量不断提升,赛事综合效应持续凸显;国际性赛事数量逐年递增,申办1至2项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相匹配的顶级赛事,创办3至5项与城市特质相符的自主品牌赛事,重大体育赛事经济影响超过1000亿元,体育赛事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达到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相适应的水平。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培育自主品牌 借鉴经验“走出去”

F1中国大奖赛、ATP1000网球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斯诺克上海大师赛、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等这些落户申城多年的国际顶级赛事,早已成为“请进来”的成功案例。而如今,在继续“请进来”的同时,上海也在以打造国际级赛事IP为目标,逐步探索赛事IP“走出去”模式,提升本土自主品牌赛事的国际影响力。

按照“十四五”发展规划布局,上海将借助筹办国际顶级赛事的契机,在办好上海马拉松、国际滑联“上海超级杯”、上海赛艇公开赛等自主品牌赛事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彰显城市内涵特质的自主品牌赛事。

本月初,“上海赛事”品牌认证申请指南正式发布,这就是申城在建立体育赛事品牌认证制度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在借鉴国际经验,将认证制度建立起来后,它会为上海的体育赛事品牌建设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未来,本市将大力扶持获得品牌认证的体育赛事发展,通过优化体育赛事服务保障、整合体育赛事营销推广、优先获取体育赛事专项资金补助等方式给予相应支持。

除了上文中已提到的上海马拉松、上海赛艇公开赛等自主品牌赛事,本市还将以路跑、自行车、水上运动、汽车运动等项目为重点,支持打造具有长三角地域特点、融合新技术的自主品牌赛事。

同时,为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同,上海还会建立体育赛事综合服务机制,通报赛事举办情况,协调赛事重大事项,保障赛事有序运作。体育部门每年年初向社会公布拟在本市举办的国际性、全国性及全市性的体育赛事清单,相关部门会根据各自职责对列入清单的赛事开展指导和提供保障。

体育赛事的举办,需要有“放”也有“收”。近年来,上海每年都会发布本市的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未来这部分围绕赛事评估而展开的工作将被继续推进。

上海的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体系,会从专业度、关注度、贡献度等方面构建体育赛事评估指标,全面系统评估本市举办的体育赛事品质和综合效应,并定期发布本市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科学研判体育赛事申办的宏观环境、资源条件、市场环境及综合影响,全面评估本市申办、举办体育赛事的必要性、可行性与风险性,提高相关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体育地标新赋能 集聚效应更可期

在申城的版图上,可被称为“体育地标”的所在正变得越来越多,比如徐家汇体育公园、东方体育中心、浦东足球场、上海国际赛车场、虹口足球场、旗忠网球中心等。而在未来,这些体育地标在经过新赋能的嬗变后,有望为上海体育带来更多的集聚效应。

根据《上海市体育赛事体系建设方案(2021—2025年)》,本市已在“促进体育赛事集聚发展”上划了重点。

本市将依托徐家汇体育公园、东方体育中心、市民体育公园等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加快形成赛事集聚效应,吸引国内外体育企业总部、国际体育组织等机构落地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核心区。

同时,本市还将依托浦东足球场、上海国际赛车场、虹口足球场、国际体操中心、旗忠网球中心、久事国际马术中心、上海自行车馆等专业场馆设施,举办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形成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赛事集聚区。

在给体育场馆添上新赋能的同时,上海也会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和服务保障。未来,上海将遵循本市体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改造或新建符合承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标准和要求的体育场馆(地)设施,并完善体育及相关配套设施服务功能。

同时,本市在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的改革创新工作也会继续推进,将通过委托运营管理等方式探索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场馆活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