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祥瑞执裁青少年比赛 本版图片由本人提供
殷姗姗(中排右二)
冬奥会的赛场上,不仅有聚光灯下的运动员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幕后英雄。今天,我们的主角是两位将为北京冬奥会提供冰球专业服务的上海姑娘。她们的故事中既有自身与冰球运动、与北京冬奥会的种种缘分,同时也埋着一些见证了上海冰雪运动发展的“彩蛋”。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冬奥冰球宣告员
因爱入行的上海冰迷
2021年的最后几天,上海姑娘殷姗姗是在一连串北京冬奥会体育展示的演练中度过的。在一个多月后就将开幕的本届盛会上,届时她会在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内以冬奥会冰球赛事宣告员的身份,用声音来播报赛场上的每一个重要细节。
冰球比赛中的宣告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岗位呢?“跟大家平时说的体育比赛中的现场播音员可能差不多,是要在第一时间把场上情况、裁判结果等信息播报出来的人。不过在冰球比赛中,这个岗位的中文官方名字就是宣告员。”北京冬奥会将是殷姗姗参与服务的第一届冬奥会,在有了11月于五棵松体育中心进行的全要素测试及近日又一轮体育展示演练的经验后,她心里又多了几分把握和信心。
2013年,那是殷姗姗第一次踏上工作岗位的年份。彼时的她是一位十足的冰迷,最爱看花样滑冰比赛,空闲时自己也喜欢滑冰。所以,当殷姗姗得知冬奥会冠军杨扬在自己家附近创办了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并开始招募工作人员后,她马上就去应聘了。
“我在飞扬当过巡冰员,也当过会员顾问。2013年年底时,亚洲冰球联赛来到飞扬举办,我在场外负责协助赛事记录员,那是我参与和服务冰球比赛的起点。2014年,因为我的英语能力还不错,所以当有比较大型的冰球比赛来飞扬举办时,我开始担当英语宣告员。”随着赛事经验的慢慢累加,殷姗姗不再仅是一位冰上爱好者,而是渐渐成了“圈内人”。
2015年7月,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体会议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在那次全会上,北京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权。随着国内对冰雪运动专业人员需求的快速增加,2017年,一个专为服务冰球赛事的后备人才库被建立了起来,殷姗姗榜上有名。“从2018年开始,我们基本每年都会接受专业培训,另外上海的冰雪运动协会也会给我们培训。像这次服务北京冬奥会冰球赛事的国内工作人员,很多就是从这个人才库里出来的。”
非科班生来播报项目特殊有缘由
2018年,由于有了新的职业规划,殷姗姗结束了自己在飞扬的工作。不过,这五年时光一直是她心里的宝藏经历。“如果没去飞扬工作,我应该不会接触到那么多冰球比赛,也就不可能参与到北京冬奥会中。作为一个从小没怎么接触过天然冰雪环境的上海人,我觉得这真挺神奇的。”
在冬奥会很多项目的现场播报中,所启用的都是拥有播音主持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不过,殷姗姗却是一个例外。究其原因,还得从冰球项目的特殊性说起。
以同为冰雪运动的花样滑冰为例,该项目的现场播报工作主要涉及选手介绍、赛后报分等,基本按部就班即可。而在冰球赛场上,宣告员则得把更多关于得分、判罚甚至争议裁决等即时信息在第一时间加入到现场播报中。再加上冰球又是快节奏的对抗项目,意外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所以对宣告员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最优秀的冰球宣告员,应该是‘吃透’规则、具备较多经验又有专业播音主持能力的人,这在国内还比较稀缺。像我的短板是在播音能力上有不足,而播音主持科班出来的人,他们在对冰球规则的理解和比赛经验上则有欠缺。所以,在这次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的中文宣告中,就是既有科班的,也有非科班的,大家可以互补学习。”殷姗姗介绍道。
在11月于五棵松体育中心进行的全要素测试中,这位上海姑娘遇到了一位“前辈偶像”——一位已经在五届冬奥会上担任过英语宣告员的外籍工作人员。
殷姗姗告诉记者,在国内冰球圈资深一辈的教练和裁判中不乏专精人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未能参与北京冬奥会的原因是卡在了英语能力上。不过,随着本届盛会的举办,她相信在未来的冬奥会上也会出现来自中国的“老法师”。“如果这份荣幸降临在我认识的前辈或者朋友身上,未来我们聊起时可能会说,这个故事的起点就是北京冬奥会。”
冬奥冰球技术官员
申城大学队的初代元老
同样是服务于北京冬奥会冰球项目的上海姑娘,马祥瑞的经历中则多了一份属于运动员的热血情怀。从申城第一代大学生女子冰球队成员,到北京冬奥会冰球赛场上的国内技术官员(NTO),马祥瑞觉得这是一段意外、有趣又幸运的经历。
从小生活在上海的马祥瑞一直没“点亮”滑冰技能——直到她成为了上海大学生女子冰球队(以下简称“大学生女冰队”)的试训队员。“真就是报名报错了。2013年时我在松江大学城读书,听说有学生冰壶队在招募队员,就想去试试,结果阴差阳错去到了冰球队的招募现场。”当时,正白手起家的大学生女冰队收到了30多份报名表,其中大部分人都跟马祥瑞一样是滑冰零基础,不过这也不碍事,教练组做好了一切从零起步的准备。
从一开始30多人受训,到后来陆续有人因各种原因退出,最终这支初代大学生女冰队的队员规模固定在了20多人,她们来自于当时松江大学城内的七所院校。“我最初进队是觉得打冰球的运动量应该挺大的,对瘦身有好处。后来相处下来就舍不得走了,教我们的刘仁和杨宇卓都是国内非常优秀的教练,还有队员间的相处,可以说甚至比同班同学和舍友更亲近。”马祥瑞回忆道。
为了不影响队员正常学习,这支队伍的训练时间基本都安排在晚上8点之后,每周练四天,而当有比赛任务时,她们还会把节假日和寒暑假的时间也用上。“当时我们有一个在华政(华东政法大学)读书的队友,她的宿舍离冰球馆最远,每次训练完都要火急火燎地赶宿舍关门时间。但就算辛苦,只要能坚持,大家都舍不得放弃。”
马祥瑞说,大伙儿在训练时肯定都喊过苦,“但因为是集体项目,所有事都得大家把劲往一处使,所以虽说从零起步,凡事都辛苦一些,但回想起来肯定还是开心的时候更多。”而最让这支初代大学生女冰队感到自豪的就是,她们曾两度代表上海参加全国锦标赛。
大学毕业后,由于队友们分散到了全国各地去发展,马祥瑞上场打球的机会少了,但她对冰球运动的爱好却没有熄灭——冰球裁判的岗位渐渐成了她的新舞台。
在经过数年的专业培训和赛场实践后,马祥瑞已成为国内冰球青年裁判中的佼佼者。在即将开幕的北京冬奥会上,她将以国内技术官员的身份在统计席上继续圆满自己的冰球梦想。
“兼职人”的双城生活感谢所有理解和支持
对于服务北京冬奥会的这部分赛场专业人员,可能大家会有一些疑惑。比如,他们是专职人员还是为了业余爱好而来呢?如果是“为爱发电”,那冬奥会比赛的天数加上赛后必要的隔离,他们又该如何安置自己的本职工作呢?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找到了答案。在这次服务冬奥会的赛场专业人员中,一部分身处“体系内”,更容易得到支持,而另一部分人的本职工作则与冬奥、与体育圈毫无关联,之所以能坚持下来,靠的就是自我调度和来自所属单位的理解和支持。殷姗姗和马祥瑞恰好就是这两种类型的代表。
在向北京冬奥会“冲刺”的最后一年多时间里,殷姗姗暂离职场,一边学习备考,一边参与冬奥。目前,她已经顺利获得了中医类执业资质,待盛会落幕之后,就会开始自己的新一程。
而在马祥瑞身上,所体现出的就是一种兼顾。她说自己能参与北京冬奥会,最想感谢的名单里必须得有单位领导的一笔。“我的工作是财务分析,虽说只要带着电脑,无论到了哪里都能工作,但能特批我在一段时间里不用坐班,能让我有机会参与冬奥会,真的是要特别感谢。”
马祥瑞坦言,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圈外人”想要服务冬奥会的难度,能坚持下来的都是比较幸运的人。“所以,当正式踏上冬奥岗位的时候,我其实不是一个人,我想把自己得到的那些支持的能量一起都用上。北京冬奥,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