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谷爱凌比赛改至今天上午 “最快的冰”展现速度与激情
第A08版:2022北京冬奥会特刊 2022-02-14

“最快的冰”展现速度与激情

自冬奥会开赛以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诞生多个奥运纪录。而由老场馆改建、本届冬奥会承担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项比赛任务的首都体育馆同样频破纪录。面对一再刷新的纪录,网友一边赞叹选手们的出色发挥,一边惊呼:北京冬奥会有“最快的冰”!

采用世界先进制冰技术

国家体育馆“冰丝带”、首都体育馆屡屡传来佳绩,这既离不开高水平运动员的奋力拼搏,也源于场馆条件的科技支撑。

中国著名短道速滑运动员杨阳曾参加过三届冬奥会,在北京冬奥会上担任裁判。走上首都体育馆冰场,她忍不住有滑一圈的冲动:“我好想在这儿滑,这个冰太好了!用我们的话说,冰特别走道,特别滑,非常出速度。”

与自然冻冰后温度相对均匀的冰面不同,人造冰场是将制冷管埋在地下水泥层中,水泥层上再泼水,一层层冻冰,制冷管的温度是否均匀直接影响到冰面温差,进而影响冰面的平整度和硬度。温差越小,冰面的硬度就越均匀、冰面就越平整。在这样的冰面上滑行,选手对不同区域的软硬度感受保持一致,速度不会受到冰面的影响,更有利于创造好成绩。

流动在制冷管中的制冷剂的选择,对温差控制至关重要。此次“冰丝带”和首都体育馆均采用了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尽管国外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使用这样的技术,但是北京冬奥会大面积、多场馆使用的方案,世界上可供参考的不多。专家们为此专门开了多次设计方案评审会,不断论证、细化和修改方案。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马一太所在的团队此次承担了首都体育馆制冰方案的研发、设计和建造。他介绍:“奥组委对温差的要求是控制在1.5度。现在我们的冰(温度)正负不差0.5度,甚至能达到0.3度。”

马一太还指出,二氧化碳是工业废料,经过提纯后即可当制冷剂使用,因此价格低廉,与常用的氟利昂之类的制冷剂有50甚至100倍的价格差距;且更加绿色、环保和安全。

两小时实现“最快”到“最美”

对于不同的冰上运动而言,冰面是否“好”,有着不一样的评判标准,如短道速滑要“快”,花样滑冰求“美”。花样滑冰的“点冰”等技巧需要冰面厚度达5厘米以上,否则冰面易破;而短道速滑则要求冰面硬度更高,厚度要求只需要3.5到4厘米。

历届比赛中,这两个项目的场馆几乎都安排在一起,今年也不例外。有时二者的举行时间也相对接近。对于制冰来说,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冰面从“最快”到“最美”的转换,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从适合短道速滑的“最快”冰场到适合花样滑冰的“最美”冰场,要在三小时内完成。除了制冷剂,压缩机、换热器及一整套系统的控制都至关重要。马一太说,北京冬奥会的这套系统已实现了两小时内的冰场转换。

拒绝误差 精准到0.0001秒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被运动员们誉为“最快的冰”,北京冬奥会开赛至今已经先后诞生了世界纪录和奥运会纪录,有人胜利后扬眉吐气,有人失败后痛哭流涕。观众不禁要问,速度滑冰是否存在误判?是否存在0.01秒的误差?实际上,在百分之一秒决定胜负的速度滑冰比赛背后,终点处的光感应终点摄影机是按照每秒10000幅的数据分析协助裁判决策,可以分辨出肉眼难以判断的0.0001秒差距。

第30次担任奥运会计时工作的瑞士专业制表品牌首席执行官阿兰·佐布里斯特日前接受记者采访,详细介绍了专业设备和数据是怎样判断速度滑冰比赛中的违规抢跑和精准计时。

以往速度滑冰比赛,运动员出发时的犯规与否,完全依赖裁判的肉眼和经验,通过观察运动员的动作和冰刀使用情况来判断。如今,抢跑监测技术全面升级:每位运动员配有定位系统和运动传感器,每条赛道也设置监控摄像头。出发前,发令员通过耳麦与计时工作室和广播室连通,所有人准备就绪后,发令员通过电子发令枪启动比赛,具有人工智能技术的计算机视觉摄像机即时启动,利用图像跟踪系统监测运动员在起跑过程中的所有动作、实时速度和位置,大大提升了裁判执法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当运动员在赛道终点处冲线的那一瞬间,光感应终点摄影机以每秒10000幅的速度记录数码影像并合成图像,帮助裁判精准判断每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最终排名。

国家速滑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

“最快的冰”最好的舞台

在“冰丝带”的运动员入口处,设有一面纪录墙,上面的场馆纪录产生于去年的“相约北京”测试赛,主要由荷兰、中国、韩国等选手创造。在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赛事开赛至今,纪录墙上的纪录频频被改写。多位参赛选手打破奥运纪录,其中四位打破的奥运纪录已尘封20年。荷兰名将伍斯特等对冰面质量给出高度评价。

“最快的冰”,这是国家速滑馆运行团队希望实现的目标。如今对于这一目标的达成,武晓南坦言:“事实胜于雄辩。这其实很正常,说明这几年没白干。它其实也是一个‘汇各界之智,集各方之力’水到渠成的过程。”

“冰丝带”24个入口由中国二十四节气装点,从其中一个节气一侧的正门进去是一个透明的冬奥会徽“冬梦”的展示装置。武晓南不无骄傲地说:“这叫‘汇五洲之水,结丝带之冰’。包括国家元首、国际冬季体育组织负责人等都前来造访,对这个装置都很感兴趣。”

“制冰系统是一个大的系统,它绝对不简单。在此之前,确实用了一年的时间去解决到底用什么制冷剂。实际上制冷剂折射的是一个整个制冰的技术体系的问题。”武晓南说。

而这一“制冰奇迹”的开端历经数月的研究与商讨。武晓南说:“自来水和纯净水的配比不同,水的电导率不同,它会造成结冰后的硬度不同,在经验的区间里进行测试,最终确定了合适比例。”

场馆里的湿度很重要,清华大学研发的空调除湿系统就大显身手。“当运动员滑过,平滑如镜的冰面不会升腾起飘飘雾气,这就是冰面质量的体现。过去在一些老的溜冰场里,经常看到场内雾气昭昭的。”

本版稿件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报道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