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学霸型”运动员有颗冠军的心 未来更多体育人才从这里来
第A11版:青少年体育 2022-06-20
新一轮“社会培养基地”开始申报

未来更多体育人才从这里来

李一平

首批“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授牌

日前,上海市体育局发布消息,新一轮“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申报正式启动。作为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的一部分,社会力量办训目前已经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中一条越来越重要的渠道。自2020年首批“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获评以来,上海社会力量办训已有了初步成果,正有越来越多的体育人才从这里走出。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李一平

奥全运初显成效

“市区联动”促发展

2020年,上海市体育局突破创新,首次评选“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计划每年投入1200万元经费用于扶持社会力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两年为一个周期,以此加快推进社会力量办训布局。当时申报通知一经公布,就得到了相关青少年体育机构的积极响应,全市共有182家社会机构进行申报,涉及27个项目。经初审、复审、实地检查和招投标等环节的综合评审,共有15家单位获评2020-2021年度“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精英基地”、20家单位获评“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

除了“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精英)基地”外,上海市体育局还创评了“上海市青少年足球精英培训基地”和“上海市青少年智力运动精英培训基地”,三大类的基地共同组成了上海市社会力量办训的版图。围绕“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的要求,坚持开放办体育的原则,围绕目标、凝聚共识,社会力量办训工作在上海市体育局的引领下,在本市全方位地推进。

在首批获评“社会培养基地”的办训主体中,既有诸韵颖、孙吉这样的退役优秀运动员创办的俱乐部,也有退休优秀教练员创办的俱乐部,更多的还有由体育爱好者创立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通过“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创建工作,上海市体育局建立了“过程扶持”的新模式,通过政策和经费扶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鼓励社会体育组织拓宽经营思路,从单纯的普及培训类服务向培训与办训相结合的复合型经营模式转变。市体育局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市区两级体育部门联动,不断创新扶持方式,逐步形成“以奖代补”“过程扶持”等多方式并存的社会力量办训扶持机制。

在2020东京奥运会上,上海共有46名运动员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单,其中就有社会力量办训培养的运动员参加。而在2021陕西全运会上,上海在竞技体育项目上取得36金27银28铜的佳绩,其中11枚金牌由社会力量办训培养的运动员所贡献。

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培养更多奥全运人才

除了资金方面的扶持外,评选“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更是为了帮助社会力量办训机构建立规范化的训练体系。

在公布首批获评单位后,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就针对“社会培养基地”管理人员、教练员,举办了多次培训班,同时推出多项有助于社会力量发展的举措,涵盖组队参赛、训练督导、输送奖励等。除了这些“福利”外,社会培养基地也要接受相关检查,通过制定考核实施细则,公布年度检查结果。强化市区联动管理与扶持,上海通过“组合拳”积极推动社会培养基地“提档升级”。

如今,上海市体育局公布了新一轮“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的申报要求,其目的在于建立起扶持社会力量办训的长效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上海市体育局将继续推动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的办训新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青少年逐渐认识到体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所带来的积极作用,相信未来“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这一“金字招牌”,对社会力量办训机构来说,不光是一份荣誉,更是为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发掘更多优秀后备人才的一种使命。

据了解,为了各社会力量办训机构更好地参与申报工作,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还将针对新一轮的申报工作,就文件解读、网上申报流程等进行培训,届时有兴趣的读者可继续关注相关官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