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
上周初曝出多则与河南嵩山龙门有关的传闻。这支被认为是股改模范生的球队,也陷入欠薪、主力未续约、股东未按协定投资等流言困扰,一度让外界颇感吃惊。尽管之后俱乐部确定了球队集结日期,并称已开始协调各投资方,重新制定新赛季的投入方案,但在这个时间当口才宣布集结日期、制定赛季预算,也着实可以看出有关河南嵩山龙门的传言并非毫无根据。
中国足协曾将股改视为将俱乐部拖出财政泥沼的良方,并将“实施政府、企业、个人多元投资”写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但现实非常残酷。多家尝试股改的俱乐部都没有迎来命运的转机,最典型的当属河北队与陕西队——前者一直没有与廊坊及河北相关部门谈妥最后的协议,早已处于“植物人”状态;后者曾在政府牵头下与陕西水务集团牵手,但随着集团一把手易人,股改无法推进,不得不采取会员制方式以试图解决资金问题,进而实现新赛季中甲联赛准入。
河南嵩山龙门原本不在人们担心的范围之内。毕竟作为中国职业联赛历史底蕴最深厚的球队之一,河南队已经完成了股改的关键步骤,并实施了更名。与其相仿的还有沧州雄狮,离开省会石家庄转投沧州,也是为稻粱谋。但这两支球队双双在新赛季前陷入资金困难,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所在地政府或政府牵头的国企入股,以多元化方式实现俱乐部股份改革,进而盘活资源,这一条路在现阶段走不通。成功者只能是个例,失败才是大概率事件。
多数寻求股改的俱乐部都背负着巨额债务,接盘者要偿清这些债务就已不是易事。而如今中国职业联赛市场渐冷,前景难测,这意味着接手俱乐部会是一桩持续多年且不知何时能解套的亏本买卖。国有资本在接收这样的负资产时只会采取更谨慎的态度。目前的职业足球是无法用市场来衡量的产品,另一方面,这又是一项很难被量化并计入政府成绩的事业(或者即使计入也有些微不足道),接手方的动力又来自何处呢?
所谓多元化股改,只是足球人的一厢情愿。说到底,俱乐部希望找来更多输血来源,但操盘手依然是原来那些人。这样的所谓股改其实在20多年前就已有实例,但最终除了拉场子的第一笔钱到位,给足牵头者面子,无法掌握话语权的小股东们后期不会再跟进投入。多元资金来源,到头来只会变成复杂的股份分割,带不来更多的活水。
只有先看到俱乐部大幅扭亏,有了部分造血功能,看到理性经营的可能性,这时候才有资格去谈什么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