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讲座主讲人陈一平
8月11日,2023年上海市“全民健身日·体育宣传周”系列文化讲座在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率先开讲,上海市体育局原一级巡视员、国际体育仲裁院上海听证中心理事长陈一平讲述《体育文化和体育赛事》,向市民分享体育的独特文化内涵。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宋慧等领导嘉宾出席。
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15个“全民健身日”,上周也是新修订《体育法》明确的首个“体育宣传周”。上海创新推出“全民健身日·体育宣传周”系列文化讲座,邀请体育圈的重量级嘉宾,与市民分享体育文化的精彩与感悟,营造富有活力、独具魅力的上海体育文化氛围。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丁荣
再现精彩难忘 彰显独特功能
在首期讲座中,陈一平结合自身经历,围绕体育赛事在提升城市形象、服务市民生活、彰显都市活力、塑造城市品格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为现场近百名观众进行了一场“体育范儿”十足的文化讲座。
讲座的第一个主题是体育文化是体育赛事的价值体现。一台美轮美奂的名为《乒坛畅想》的开幕盛典,一场别开生面的“乒乓文化博物展”,包括49位中国乒乓球世界冠军的“世界冠军团聚”活动,展现城市烟火气的“乒乓嘉年华”,赠送外宾的乒乓玩偶“兰兰”……在各方密切配合与不懈努力下,第48届世乒赛办得“精彩、热烈、圆满、成功”,得到中外来宾、社会各界和广大媒体的高度评价,盛赞世乒赛“组织好、服务好、接待好”。时任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在闭幕式上动情地表示:“世乒赛虽然只有五座奖杯,但我想颁发第六座奖杯给上海人民。你们为世界奉献了一届最难忘的盛会”。
讲座的第二个主题是体育文化是体育赛事的精神内核。从1961年,容国团首夺世界冠军,发出“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呐喊,到坚持团结协作、永不言败的中国女排,再到赛场上咬住青山不放松的覃海洋和祖国至上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张雨霏,以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陈芋汐和全红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体育健儿在赛场上不畏强手、奋力拼搏、为国争光。
讲座的第三个主题是体育文化是体育赛事的健身引领。1996年,首届“上马”开赛,参跑6000人中,有700名外国参赛选手。27年来,上马的“蒲公英”效应引领着群众性的长跑活动,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上了这项简便、易学、能练的健身活动,也让各种各具特色的跑步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跑步,正成为上海群众性体育的一张名片。
“退岗”不“褪色”
身体力行弘扬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故事要想成为“热播剧”,需要与城市气质有机结合,既要从体育内核出发,又要紧扣城市发展,还需要优秀的宣讲者。首期讲座的主讲人陈一平长期在上海市教育和体育系统担任领导,同时兼任上海市体育局新闻发言人、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体育总会副主席、上海市乒乓球协会主席等多个体育社会组织领导职务。长期深耕上海体育事业的他,对体育文化和体育赛事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感悟。
“作为体育战线的老兵,能在退下来之后,再为体育事业做点贡献,我感到很欣慰!”受邀后,陈一平认真准备讲座内容,以PPT形式图文并茂地为市民带来精彩分享。“我希望把工作经历中体验到的体育文化点滴与市民分享,同时在和市民交流的过程中,对我也是一种学习,了解市民对于体育文化的需求,为他们带来更好的内容。”
今年,我国第15个“全民健身日”与首个“体育宣传周”同行,作为老体育工作者,陈一平感到体育正越来越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在这个体育宣传周里,我充分感受到了市民对体育的热爱、热情和追求,反映了申城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在运动中收获健康,在健康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体验人生,他们把这种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工作中,使他们在不同岗位、不同领域更好地为上海,为国家建设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