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
沙特阿拉伯是这个夏天足球圈的绝对主角。从6月到8月,关于沙特俱乐部看中某某球员并报价的新闻从未断绝。即便连姆巴佩的顶流连续剧里,沙特人也捞到了些戏份。这在几个月前,还令人难以相信。
沙特俱乐部们的故事背景已不用赘言。由沙特国有资产注资几大俱乐部与整个联赛,用集体采购的方式向大批欧洲一线球员提出报价,再按“需”分配。这模式绝对属于沙特独创,过去没人想过这么做,因为不可能。
资本同时控制多家俱乐部,是近二十年才在欧洲逐渐兴起的模式。为了防止可能的猫腻,无论是联赛组织方还是欧足联,都不允许同一资本方控股同一级别联赛的球队。按需分配球员,在类似红牛系、城市系、波佐系等俱乐部内部也已部分实现,但既然不在同一联赛,甚至连欧战也需要回避,俱乐部之间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更关键是,欧洲俱乐部被财政公平政策锁住了手脚。
不少欧洲派系俱乐部之间的转会,其实存在做账嫌疑,尤其是波佐系、马里纳基斯系这样的小派系,前者控制了乌迪内斯与沃特福德,后者则掌握奥林匹亚科斯与诺丁汉森林。派系内的两队交换球员非常频繁,不少都是有明确标价的转会,显然是为了给亲家俱乐部的财报增加收入。当奥林匹亚科斯受限于财政公平政策而无法买人时,财报压力小一些的诺丁汉森林会主动买下希腊豪门需要的球员并转手租借之。
无论怎么微操,其实还是戴着镣铐跳舞。财政公平政策令欧洲主流俱乐部们无法为所欲为地花钱。这一系列由控制支出和惩罚措施组成的政策,在本世纪才逐渐形成,一方面为了阻止有俱乐部寅吃卯粮,为了提升竞技成绩先赌上未来数年的收入,一旦成绩不佳,最终结果是俱乐部破产重组;另一方面,也阻止了不差钱的资本在收购俱乐部后无限制加大投入,加剧整个联赛的军备竞争。
在这两方面,英超都有教训和经验。虽然英格兰俱乐部在欧洲家底最厚,也成为愿意花钱的一个群体,但财政公平政策依然是垂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得不小心对待。如上赛季的莱斯特城和这赛季的狼队与埃弗顿,在转会市场上几乎只卖不买,恰是因为需要平衡三年为一周期的财政报表。
早在沙特主权基金打算购买纽卡斯尔时,英超内部就出现了强烈的反对声,怕的是又出现一个花钱没有上限的竞争者。但纽卡仍被财政公平政策管辖,现在的情况更为可怕——没有任何条例可以限制沙特的消费,这个市场迟早都是他们的。英超很可能是沙特足球爆发的最大受害者,尤其是中下游俱乐部,在这个夏天前还能靠着高转会费和高薪吸引二线球星,但现在,吸引力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