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
结行科技获年度数字支付卓越服务商奖 崇明区医学会:齐心抗疫,共克时艰 拜耳将亮相2022年第五届进博会 丁飞:“科技”是儿童足部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 曹路农投公司:谱写最美“战疫之歌” “浔”流入“海”,从丝行埭到十六铺码头
第02版:八面来风/展会 2022-05-04

“浔”流入“海”,从丝行埭到十六铺码头

祝原

《莲塘乳鸭图》

为了更好地挖掘再续浔沪文化,以文化精神的联结,展现南浔坚定不移接轨大上海、唱响“双城记”、走好共富路,高质量打造美丽繁华新江南,高水平建设美好生活新家园的决心,中共湖州市南浔区委宣传部和湖州市南浔区融媒体中心将联合推出专文,畅聊沪浔两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南浔与上海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往前追溯,可以溯源到宋朝时期的一件国宝——《莲塘乳鸭图》。《莲塘乳鸭图》是朱克柔缂丝画中的代表作。朱克柔,是中国宋代缂丝工艺家,华亭县(现上海松江)人。宋、元、明时期,松江的缂丝与刺绣被称为丝织工艺的双璧。明朝时期,天下蚕桑几乎出自于湖州,而湖州一郡,又以南浔为甲。1843年上海开埠,敏锐的南浔商人将辑里丝带到上海。在19世纪中叶的20来年间,经上海出口的商品中蚕丝居于首位,而蚕丝中有将近一半是辑里湖丝。

前两年,《莲塘乳鸭图》现身著名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莲塘乳鸭图》曾为多人所收藏,其中就有近代中国著名收藏大师——南浔人庞莱臣。1952年12月,庞莱臣后人庞秉礼、庞增和、庞增祥将《莲塘乳鸭图》等多件藏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一衣带水 丝缘深结共锦绣

1933年12月14日,百乐门“开门”,传为沪上佳话。百乐门到底是何人投资建造?答案就藏在南浔的土地上。

顾福昌,是南浔“四象”中最早发达的一位。最厉害的时候买下了外滩十六铺的金利源码头,顾家的生活也趋于洋派,在南浔镇上建造了自家的舞厅。上海百乐门就由顾福昌的孙辈顾联承投资兴建。

1843年,上海辟为通商口岸。顾福昌见到商机,便在上海四马路开设一家顾丰盛丝号,与设在南浔的顾丰盛丝号两相呼应,形成采购供销经营链。

在生丝贸易中,一大批南浔丝商应运而生,出现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说法。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曰“象”;五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过千万者,称之曰“牛”;其在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达五百万者则譬之曰“狗”。

据《清朝文献通考》等史料的记载,光绪朝前期的年财政收入大约在为八千万两。屈指一算,光是“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财富总额,竟也比当时的清政府富裕许多。

水乳交融 纵横间群星璀璨

南浔是一个神奇的宝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书画鉴定大师、中国传统鉴定书画方法的集大成者、公认的中国书画鉴定界当代泰斗——张葱玉,就是南浔张家的后人。南浔张家曾是中国首富。张葱玉的祖父张石铭是著名大收藏家。南浔,当得起“文化之邦”“诗书之乡”的美誉。这里素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之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南浔还出了位状元——范应期。

浔商依靠丝绸发家之后,经营领域随之多元化,南浔人创办了上海民族工业史上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发起成立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等地标建筑,牵头兴建了称为上海城市之心的国际饭店……在上海有了立足之地的南浔人,同样不忘回哺故里,建起了张石铭旧宅、小莲庄、红房子、嘉业堂藏书楼等多处中西合璧的建筑。

南浔人不仅在上海滩竞争激烈的经济领域留下一席之地,也占据了上海的文化一隅。《申报》社长潘公展、上海博物馆馆长徐森玉、上海图书馆馆长任鸿隽、沪剧团长丁是娥……这些来自南浔的文人雅士群星璀璨,照亮着沪浔两地文化的蓬勃发展之路。

风起上合 剑出鞘万象将动

南浔接轨上海,早就有迹可循。

在2003年南浔区的成立大会上,主席台两侧就挂着“接轨大上海,建设新南浔”的巨幅标语。年前的区第五次党代会,更加明确提出聚焦接轨上海首位战略。紧接着,湖州市委市政府批复同意南浔设立湖州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简称“上合区”)。

风起上合,南浔利剑将出。根据实施方案,“上合区”拟布局于南浔区主城区东南侧,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以“一湾一镇一区”(上海湾、南浔古镇、高新区高铁板块)为核心区,是南浔、乃至整个湖州离上海最近的地方,待沪苏湖高铁建成通车,半小时的车程将使其真正实现“与沪同城”。

求贤若渴,育而不竭。南浔向来崇文重教,南浔籍教授以上职称者多为佼佼,如朱丽兰、徐迟、葛剑雄、桂世镛、蒋心雄等。如今,“上海湾”建设“学研港”“科创岛”“文创田”等创新平台,打造青年创业创新梦工厂,搭起人才和企业之间的“鹊桥”;为创新型企业和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团队)配套落地载体。

今年,位于“上合区”的太阳酒店·水晶晶广场项目也预计将于年底完工。

高铁时代将至,木桨换铁轨,但南浔人顺流而“上”、急流勇进的橹声永不停歇。祝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