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广告 绿地酒店旅游集团,越世界,悦无界 “烧脑”峰会落幕 余音依旧绕梁
第11版: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2019-11-01

“烧脑”峰会落幕 余音依旧绕梁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场效应”持续显现

临港,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场世界顶尖头脑风暴在这里举行。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参与规模更大、群体更多元,带来了一股强大的“脑电波”。虽然大咖云集的盛会落下帷幕,但滴水湖上依旧余“波”绕梁三日不绝,呈现出显著的“场效应”。

年轻朋友来相会

和世界“最强大脑”在一起是怎样的感受?今年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围绕“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主题,邀请了诺贝尔奖等世界顶尖科学奖项得主、上百位中外院士科学家、青年科学家,以及全球知名科技企业家、金融家等共同参与。

论坛、峰会中场休息时,记者听到不少观众感慨,“太烧脑了,但烧得‘酸爽’”“大老远没白来,很值得”。临港地处上海东海之滨,目前交通还不太方便。但记者在会场看到,来自国外、上海市区、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大学生观众等都听得有滋有味;幸运的人还抢到话筒,和诺奖得主们面对面提问交流,可谓人生难得的体验。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对年轻人的智慧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需要成千上万个年轻聪明的人,让他们追随自己的点子,相信最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改变科学的进展以及整个人类的历史,并且提升整个人类的生存现状。”

15岁的上海女孩谈方琳因为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火了。不仅是她,借着这个平台,来“朝圣”的年轻人络绎不绝;除了主会场,多场峰会放在临港的大学里举办,“最脑电波”放射出的能量,让科学撒下的种子落地生根,有望静待花开。

论坛举办同期,10月30日,“大城众创·相约临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2019年秋季校园招聘会北京专场圆满落幕,结束了3天的“寻才之旅”。新片区的配套人才政策、广阔的发展前景让年轻人勇敢追梦;在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溢出效应”下,将有更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加入建设临港新片区的大家庭。

星空成果落凡间

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如何让“望得见星空”的一流科研创新成果“落入凡间”,转化为产业、成果,最终改变人类的命运,是大家关心的共同话题。

本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推出系列主题论坛,围绕人工智能与5G、集成电路、基因与精准医疗、创新药研发与转化医学、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等主题召开高峰研讨会。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在加速集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前沿产业;峰会吸引了不少业内相关人士前来“取经”。

徐汇一家医药咨询企业的负责人钱基敏特地从浦西赶到临港,参加论坛的创新药研发与转化医学峰会。她告诉记者,“我们一直很关注世界前沿的创新药研究成果,企业目前在产业链后端做药品的市场化;未来,我们希望能延伸到产业链前端,在研发和生产上有所作为。来临港是学习,也是踩点,因为未来的临港有望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高地。”

在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峰会,中国航发商发公司工艺研究中心负责人陆涛表示,企业位于临港,临港新片区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就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如果论坛能邀请科学家走进工厂、企业,或者创建一些临时的创新实验室,为企业做些技术指导,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巨大作用。”

人们的梦想有望变成现实。在论坛接近尾声时,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基地宣告揭牌。在这里,将导入世界级顶尖基础科研战略型资源,打造科技强国核心驱动引擎,创建上海临港全球前沿科创朝圣地。科学家们可以在这里开展前沿应用科技及创新成果研发,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上海实现产业转化。

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任陈杰认为,科学社区与临港新片区的总体发展方向非常契合,尤其体现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四大重点产业更高能级的发展上。科学社区不仅属于临港,未来也会更好地服务于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新片区会全力支持这个平台的发展,目前已推进住房等社区配套设施的建设,相关方案也在细化之中。”

溢出效应持续久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只有三天,但它产生的效应能够持续365天。”陈杰表示,临港新片区将利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带来的“溢出效应”,打造好“WLA科学社区”的平台,汇集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以推动更高质量的发展。

在论坛上,重视基础研究已成为科学家们的共识,在“莫比乌斯”论坛上,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夫拉姆·赫什科就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政府和社会应该支持基础研究,现在很多的投资者只会在转化研究上花钱,然而应用研究同样重要,应用研究的前提是基础研发。基础研究反哺社会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毫无疑问,它会使整个社会受益。”

在倡导国际合作方面,陈杰表示,“科学家们都在反复强调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倡导大家能够通力合作,把知识成果共享给全社会。未来我们也可以利用大科学工程等平台,来解决全球变暖、能源危机等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可以预见,在临港新片区这块创新创业的热土上,依托顶尖科学家这一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平台,中国开放的“门”将开得更大、创新的“火”将点得更旺。

本报记者 宋宁华 杨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