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子超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大学》之“传”的最后一章讲治国平天下。原文较长,需分几次介绍,本文是第一篇。
如前所述,曾子分别讲“修身在正其心”“齐家在修其身”“治国在齐其家”,最后讲“平天下在治其国”。一步连一步,每一步都是前一步的升华和结果,同时又是后一步的基础和起点。在昨日、今日、明日的关系中,侧重点和着力点都是今日。平天下是理想,治国是现实;理想的实现须靠现实的确立,或者说,理想的苗头就在现实的行动之中。因此,在平天下的愿望中,最重要的是干好自己的事,干好当下的事。
现在看曾子如何讲解。引文第一段中,“上”与“民”相对,指邦国的统治者。“老老”,前一个老作动词,敬养之义。“长长”,音掌,前一个长字是尊重之义。“弟”,同悌,敬爱兄长曰悌,亦引申为顺从长辈、官长。“倍”,通背,违背、背弃之义。“君子”,指有德的治国者。“絜矩之道”,絜为量度,矩是画方形的工具,二者象征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所谓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邦国,是说治国者敬养老人,民众就会兴起孝顺之风;治国者尊重年长、位高之人,民众就会兴起敬上之风;治国者怜恤孤幼,民众就会跟着做同样的事。因此,治国者要有足以让人效法的道德风范。
以下,曾子具体解释治国者要有什么样的治国言行。厌恶上司所做的,就不要那样使唤属下;厌恶属下所做的,就不要那样侍奉上司;厌恶前者所做的,就不要那样对待后者;厌恶后者所做的,就不要那样随从前者;厌恶右边的人所做的,就不要那样移交给左边的人;厌恶左边的人所做的,就不要那样移交给右边的人——这就是絜矩之道。曾子所说,是衡度言行规矩的具体方法。
邦国的治理者是以君主为首的一个团体,必须团结一心,步调一致。这就要求每一级领导者都要端正心态,处理好各种关系。上与下,是上位者与下位者;前与后,是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的前者与后者;左与右,是平等位置的同僚。领导成员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也就是自孔子始儒家一再倡导的恕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显而易见,曾子讲治国平天下,首先强调以君主为首的治国者要以身作则,垂范于人。其中,突出了孝、敬、仁、恕几个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考察历史,一再颂扬尧舜以及文王、周公,一再贬斥桀纣,着眼点都是他们道德品行的高下。对当代各国君主的品评,抑或是面对面的谏言,说得最多的也是道德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