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江南气韵 湖笔为什么成为文房之首 土布益新  新场怀旧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0-05-22

土布益新 新场怀旧

江南婉丽的庭院如果注入土布的色彩,会焕发出怎样的现代魔力?土布究竟以“土”为符号,还是要尽力脱了“土气”?

有着近1300年历史的新场,是上海浦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浦东土布纺织技术作为新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距今至少有500多年历史。薛舒、楼耀福、朱蕊、马尚龙、殷慧芬等作家、学者前天在庭院与土布文化邂逅,以“江南文化中的庭院和土布”为题,续写“院·生活·美好”的又一页华章。

长凳“穿”土布

浦东土布纺织技术作为新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光绪《南汇县志》记载,当地的浦东土布编织始于明代。

走到两棵老榆树下,新场镇新卫村美丽庭院五星户张均平家就到了。80岁的老奶奶早早等候门前,儿孙辈也赶来帮忙。拿出压箱底的土布,为长凳“穿”上新衣,在屋檐下挂上布帘,迎接客人的到来。在这里,百年庭院如醇酒,土布似新燕,是庭院更醇厚,还是新燕更灵动?或许,相得益彰最合适。

穿过洁净的乡间小路,来到新场镇新南村美丽庭院五星户张引官家的庭院。四代同堂,其乐融融,院中花草皆由儿孙们打理,绽放的蜀葵、雅致的倒挂金钟无不令人惊艳。自家凉亭与村中人共用,在廊下秋千和二楼小书屋,村中孩童尽情玩耍,欢声笑语掠过,自是一幅乡间美好画面。

打造“土布+”

在四库书房新场雅集里,一片“蓝色海洋”——土布文创产品呈现在眼前:改良旗袍、网纱帽、时尚手拿包,还有带着江南水乡元素的布艺拼贴画……这些出自村民之手,自己织布、自己印染、自己制作,它们多角度展示土布与生活、土布与时尚、土布与美丽经济的融合。

手工粗布纺织工艺颇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等大小70余道工序,以20多种本色线经过精心设计变幻出近2000余种绚丽多彩的图案。浦东土布工艺繁多,为使布面平整光滑,还要经华石滚压。

上海新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雅婷介绍了新场镇聚焦土布文创,用年轻的方式诠释土布时尚,打造“土布+”,建设美好乡村的做法。土布变身PAD包、托特包,加入了流行服装,诠释着“土布不土”。在面料研发上,艺术家还尝试着与当地村民共同合作,未来,新场的土布将朝着面料研发有创意、产品推广有创收、宣传载体有创新的方向发展。

《乡愁》遇土布

“王安忆曾经将一幅土布作为礼物送给诗人余光中,这位写作了《乡愁》的诗人不晓得打开这份礼物的一瞬间,心里是不是也飘起了乡愁。”作家楼耀福说。土布要焕发青春,历久弥新,不仅需要增加文化涵养,挖掘、发现土布的历史文化,寻找文化历史名人的土布故事,还可以丰富印染技术,从少数民族的花纹图饰中借鉴,用开阔的视野为土布注入新鲜元素,将土布的传统与时尚相结合,注重细节,提升土布品质,用世界眼光让土布国际化,让土布被年轻人、也被世界所接受。

更有学者提出,土布文化要找到文化自信,在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新场古镇的文化保护中做到“土布益新,新场怀旧”。

作家马尚龙在浦东开展美丽庭院工作3年来,每年都参加“院·生活”系列活动,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新的收获。他说:“土布具有农家印记,可以提高受众对土布的认知度和市场辨识度,传承发展土布文化,助力美丽庭院建设。”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