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1日 星期二
为科学家描绘探索大脑“地图” 江南有诗意也有科技感  科学与艺术“破圈”对话
第9版:科创上海 2020-09-28

江南有诗意也有科技感 科学与艺术“破圈”对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与中国顶级指挥家曹鹏携手走上舞台,在场观众热烈鼓掌致敬 首席记者 陈炅玮 摄

提起江南,你会浮现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场景,还是吟出“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但我们今天说的江南已不仅仅是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更是科学艺术共同编织出的美好希望。

日前,在2020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暨科技会客厅——“心中的江南”科学与艺术对话专场活动中,新民科学咖啡馆邀请科学和艺术界的十余位大咖,分别从“画船听雨眠”“江南可采莲”“春水碧于天”“能不忆江南”四个篇章讲述了长三角区域“跨域一体、绿色共生”的发展愿景。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言,科学和艺术总在山顶重逢。

卫星遥感图上看城市绿意正浓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为到场观众带来了1985年至2020年上海地区的卫星遥感图。作为光电技术专家,王建宇带领团队研发了一系列卫星载荷,这些设备采集到大量遥感影像。“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近年来,上海地区的绿色越来越多。这说明上海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不断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上海中国画院院长陈翔展示了一幅幅江南文人画。仇英的《竹院品古》,伍蠡甫、沈迈士的《番瓜弄》,朱屺瞻的《绿化都市》……“江南的绘画与江南整个生态环境是密切结合的。”新中国在大力建设城市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给城市添上绿。“我们始终

在追求什么?在建造钢筋水泥森林的同时,也不忘把人民的普通日常生活和良好的生态结合起来。”陈翔表示,“从古代江南文人的品竹赋诗,到现代大都市的公共绿化,江南画家对自然生态的推崇是一脉相承的。”

文学经典形象生物学家趣味解读

华东师大中文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方笑一与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晓亚进行了一次富有趣味的对话。

“在《鹿鸣》一诗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中的蒿和芩,分别是什么植物?”方笑一向陈晓亚请教。

“蒿可能是青蒿,也可能是黄花蒿,这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屠呦呦等科学家从黄花蒿中提取出了能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的创新灵感,来自东晋道士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这本书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陈晓亚回答,“芩是很漂亮的花,跟丹参属于同一个科。黄芩根是黄色,根内有特殊的黄酮类成分。最新研究认为黄酮具有抗冠状病毒活性,非常有价值。”

“郑板桥的《竹石》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有节,中间是空心的,为什么长得如此坚韧?”方笑一接着抛出新问题。

“竹子特性特别,一种是重生竹,在江南多是散生竹。”陈晓亚说。散生竹多年生但是一次开花,开花后就“让位”给下一代了。“竹子的空心有利于透气、长得快,但竹竿纤维很坚硬,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和编织材料,竹笋也可以吃。”

不同方式可达到共同理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沈文庆,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俞立中,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钢简述了江南的种种特质。

沈文庆想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心中的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传承、创新现代。“江苏省宜兴市有著名的紫砂壶,孕育了陶文化;宜兴将茶叶进贡到朝廷,诞生了茶文化。此外,宜兴还是梁祝文化的发源地。”沈文庆介绍。近代,从宜兴走出了26位两院院士、百位校长和一万名教授,在中国县级市中位列第一。

“我心中的江南是非常美丽的山清水秀之景。”俞立中说,“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资源。无论贫穷或富有,健康与否,你都在享受周边的环境。”在他看来,每个人都需要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长三角是一个城市群地带,对于环境而言它的脆弱性更加明显。”

在陈钢心中,这个世界可以用乐谱组成,也可以用数据组成,用不同的方式来达到共同的理想,一起追求真善美。“我希望科学家和艺术家携手并进,展翅高飞。”

活动现场,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童自荣,著名节目主持人、电影演员陈燕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史依弘,青年作曲家、钢琴家罗威,以及著名旅美小提琴家夏小曹等还带来了精彩表演。

本期活动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新民晚报社、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

本报记者 郜阳 马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