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德
笔者发现博大精深的汉语里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择”、“扎”等数十个汉字均“身兼两职”,既可念平舌音,又可念翘舌音,从而成为一类特殊的多音字。
有些人认为“似”、“择”、“噌”、“侧”等汉字都是纯粹的平舌音,盖因他们非常熟稔“似(sì)乎”、“选择(zé)”、“噌(cēng)的一声”这些表达法。殊不知,在助词“似的”中,“似”须念翘舌音shì。同样,“择”在“择菜”、“择席”、“择不开”等特定词语中须念翘舌音zhái。多数北方人对在什么场景中用翘舌音去读“似”和“择”一清二楚。“色”(sè)亦非单一的平舌音,它在“掉色”、“色酒”、“色子”(骰子)等语境中须念翘舌音shǎi。至于印象中的平声字“噌”(cēng)和“侧”(cè/另一平舌音是zè),它们可分别念翘舌音chēng和zhāi。
有些同胞以为“琢”、“赚”、“吱”等都是清一色的翘舌音。若持有这种看法,则大谬不然矣。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当数“扎”了。不少人以为“扎”除了在“挣扎”等词语中念zhá之外,在其他场合均统一读成zhā,以至于别人用平舌音zā来念“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的“扎”时还误以为对方普通话不标准呢。“扎”有“刺(痛)”、“钻(进)”、“驻扎”等多重含义。不过,当此字表示“捆;束”的动作或用作量词表示捆起来的东西时,必须念平舌音zā,如“包扎”、“扎辫子”、“一扎线”等。据此,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歌词“红军都是钢铁汉……草毯泥毡扎营盘”中的“扎”应按翘舌音zhā来唱,而电影、歌剧、芭蕾舞剧《白毛女》之插曲《北风吹》的歌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我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扎起来……”里的“扎”则须按平舌音zā来唱。倘有疏忽,纵然是歌手和歌星,也会把《北风吹》里的“扎”错唱成翘舌音zhā。时常以翘舌音示人的“吱”(zhī象声词,多形容小动物的叫声)、“赚”(zhuàn)、“拆”(chāi)也有读平舌音的时候,如“他不吱(zī)声”、“你赚[zuàn骗(人)]我白跑了一趟”、沪语“拆(cā)烂污”。
还有一部分字也不是永远都念翘舌音。很多南方人以为“琢磨”的“琢”一直念翘舌音zhuó,但这得视情况而定。您欲表达“雕刻和打磨(玉石)”或“加工使文章等精美”,宜念翘舌音“琢磨”(zhuómó);您若表达“思索;考虑”,则须发平舌音“琢磨”(zuómo,此时“磨”为轻声)。同理,“食”(shí)并非辄念翘舌音,它还可念作yì和平舌音sì。在“丰衣足食”中,“食”固然念翘舌音,但在另两条成语“箪食壶浆”和“箪食瓢饮”中,它则应念平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