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对,查《辞海》。”这样一句美誉,是《辞海》用84年、6次修订积累下的扎实口碑。对一代代读者来说,《辞海》是标准,是权威,地位不言而喻。今年《辞海》(第七版)在第17届上海书展上一经面世,便立即成为焦点。这部耗费近2000位编纂出版人员5年心血重新编修的辞书,成为一个最新成果。
昨天,《辞海》(第七版)出版座谈会在京沪两地召开,揭开诸多不为人知的匠心故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京出席并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曹建明出席会议。《辞海》编委会成员和出版领域专家学者代表等130余人在京沪两地参会。
《辞海》(第七版)中国近代史分科主编熊月之负责的部分收录了1907年民族英雄秋瑾在浙江绍兴牺牲的历史。对秋瑾之死,民间传说与汤寿潜有脱不开的关系,学术界对此却一直没有定论。早期版本的《辞海》收录的是汤寿潜“有罪论”,直到1989年,学术界认为这件事“查无实据”,《辞海》便更改为“无罪论”。后来,一个电视剧剧组在拍摄秋瑾之死时,将汤寿潜打造成出卖了烈士秋瑾的反派角色,引起汤寿潜后人的抗议。最终,他们引用《辞海》的更正作为证据,说服了剧组。
《辞海》的准确性、权威性,是建立在一次次修订、一次次吸纳最新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这要求“辞海人”数十年如一日走在学术前沿。每一版《辞海》,不仅仅是学者们手中的工具书,更承担着记录时代的重任。
近10年来,科技突飞猛进,新创造、新发现层出不穷。因此,《辞海》(第七版)对75%以上的条目进行了修订或更新,还新增了交通运输、能源、材料、环境科学等学科,并对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航天航空、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予以系统性地增强,有些学科新增条目甚至超过80%。同时,顺应时代发展,《辞海》(第七版)还同步推出网络版,融合多媒体资源,有声、有色、有形,覆盖各类终端,满足当今读者的需求。
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