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绘浦江精彩 画艺术人生 展文艺作品 育文创人才 看网上直播  听名家点评  赏书画精品 雪中送炭,解残疾人急难愁 下单接单  出行有“伴”
第11版:阳光天地 2020-12-22

雪中送炭,解残疾人急难愁

申城1.4万名助残志愿者不断给这座城市带来温暖

在寒冷的冬季,让你温暖的,可能是一句亲切的问候,可能是一杯暖手的热茶,也可能是一台马力强劲的空调。对于申城广大残疾人来说,给寒冬带来暖意的,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上海市助残志愿服务总队。

上海是一座温暖的城市,历来有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活跃着众多自发的助残队伍和志愿者,如星星之火,愈发燎原。5个月前,上海市助残志愿服务总队正式成立,“上海助残志愿者”服务标识同步发布。总队直属联络团队3个,联络市级志愿者服务基地1个,联络区助残志愿服务队16个,联络系统志愿服务组织3个,注册志愿者约1.4万人。

半年来,这1.4万名志愿者团结在上海市助残志愿服务总队的旗帜下,就像一盏盏温暖的小橘灯,更加温暖了申城残障人士的心灵。

收获知识收获自信

盲人陶阿姨每周五上午都会来到虹口区曲阳路街道残联的张心亚助残工作室上舞蹈课,她说,这是她一周里最期待的活动:“来这里跳舞很开心,每次都能和朋友们一起聚一聚,见见面,聊聊天。”

与她一起上舞蹈课的有精神、智力和视力等各类残疾人,老师则是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陈卫。陈老师是张心亚助残工作室的志愿者,已经为残疾人上了十余年的舞蹈课。她说,叫教盲人跳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手把手地教,更要耐心,才能让没有基础的盲人领会“四位手”“五位手”“六位手”等术语,做出正确的动作。陈卫还细心地了解到盲人不方便转圈,否则容易眩晕,所以,她就为盲人度身定制合适的舞蹈动作,既美观又安全。而且,还加入用道具敲打穴位、经脉等巧思,将康复健身融入舞蹈中。

经过长时间排练,残疾人们学会了许多舞蹈,性格也更加开朗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还走上社区舞台成功演出,并被新闻媒体报道宣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像陶阿姨这样从助残志愿服务中汲取精神养分的残疾人还有很多,获得“雪中送炭”服务的也有很多。

在上海,有许多教师和大学生参与到“智力助残”的志愿服务中,为残疾人学生和子女提供义务家教。东华大学“智力助残”志愿者服务队就是上海市成立最早的高校助残队伍,成立至今已有25年,共培养志愿者7千余人,服务超过28万小时,爱心接力棒在一届届高校学子的手中传递。

年初的疫情期间,家教老师不能上门辅导,学生们着了急。嘉定区江桥镇有一位全盲的蒋同学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他正面临高考,为了解燃眉之急,已与他结对助学两年的上海“心希望”助学公益服务中心志愿者根据他数学薄弱的情况,召集五名擅长数学的研究生组成一个小组,从二月初开始,他们在各自的家乡轮流上线,轮番为远在上海的小蒋线上辅导,并随时解答线上求助,让小蒋信心倍增。

在沪上众多医院的“助聋”门诊,在空中的“24小时情绪疏导减压热线”,在亟需康复的瘫痪老人家中,在难以与聋人父母沟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的孩子家中……助残志愿者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琐碎却有意义的服务,为残疾人带去光和热。

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在上海市助残志愿服务总队正式成立以来,助残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总队整合场所资源、队伍资源和活动资源,围绕残疾预防、残疾人领域公共服务、残疾人重大节日活动、文明引导、慈善公益等志愿服务内容,上下联动、区域互动,积极推动助残志愿服务融入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大局里,提升助残志愿服务水平,营造志愿帮扶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上海市残联又推出“云助残-上海扶残助残志愿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一个安全、快捷、便利、互通、共融的服务平台,发挥平台资源统筹调配作用,推动扶残助残工作线上线下的整体合力,构建上海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新生态,持续推动助残服务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让全市残疾人在平等参与的氛围中共享小康发展成果。

孙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