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汪观清 中国人一起“牛”转乾坤
第9版:星期天夜光杯 2021-01-31

汪观清 中国人一起“牛”转乾坤

四代合作笔墨游戏

◆汪大伟

“黄胄的驴子汪观清的牛”,我的父亲汪观清爱画牛,善画牛,时常自谦为“老牛”。从艺术成就而言,父亲长于人物画,画牛只是他艺术的“副产品”,但是,他一生像牛一样勤恳耕耘,牛确乎是他自己的写照。

画了大半辈子牛的90岁老父亲,这次一改笔墨挥洒为手粘堆塑,让自己笔下的牛“站”了起来,从平面走进了空间。这几日,这尊长达2.4米的大型铜雕牛《金牛迎春》已在人民广场地铁站中心广场与南来北往的乘客一道送庚子,迎辛丑。父亲说,历经极不平凡的庚子鼠年,新的一年,全国人民一起来“牛”转乾坤!

1

不等扬鞭自奋蹄

勤勤恳恳的老黄牛是人们对牛的第一印象。父亲不是美术学院科班毕业的画家,全靠自己的天赋灵性和勤劳勤奋走到今日,这一特质在他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

我家兄弟姐妹五个孩子,父亲从画插画投稿到接到连环画约稿,靠着一支笔撑起了我们一家大小的生活。生活的压力迫使他勤奋努力但也把他锻炼成构思敏捷、出手快捷的插图高手。我还记得孩时常有报社的编辑拿着文稿到家里找父亲画插图,坐在他身边看着他,画完拿回去排版上机印刷,久而久之,快手名声在外,各报社杂志都来找他,有时会两三位坐着排队等着,一般都是晚上来,什么时候走的我也不知道,反正第二天都见报了。他的勤奋和出手快也给家带来了颇丰的经济收入,父亲给家里创造了较好的环境,给子女也提供了不错的教育。父亲极为勤奋,几乎不停歇,一回到家,除了吃饭,几乎都伏在案头画画。记得有一年,因过于劳累,他患了痨病(肺结核),在医疗条件有限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当于被判了死刑。父亲不得不放下工作,回到老家安徽疗养了一个月。可在这期间,他还是没有完全放下画笔,创作了连环画《一件怪事》。或许是故乡的山水令他心态比较放松,那本连环画的构思,构图,造型观来尤富有趣味,极为生动。俞晓夫每次与我谈起父亲的连环画时总会赞不绝口地提及《一件怪事》和《12把椅子》,说是这两部连环画加深了他对汪观清绘画能力的了解,印象极深。像《一件怪事》和《12把椅子》等连环画都是外国题材,那个时代的创作者通过什么渠道能还原陌生的环境与人文?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除了老上海的生活体验为创作提供素材外,空闲时,父亲爱阅读外国小说,将对文字的理解转化为富有想象力的画面。他手边常翻阅的还有苏联的《薪火》杂志。那时,上海有好多旧货旧书市场,父亲和程十发、贺友直、顾炳鑫等同事好友都是那里的常客,他人钟情旧字画,父亲则专收集旧海报、杂志,回来还要做成剪贴本作为素材备查。正如此,比如《斯巴达克斯》是以素描绘画形式创作的连环画,其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当时父亲不可能去意大利罗马,但所画人物的细节,从盔甲、盾牌到短刀都经过资料查询考证,画得栩栩如生,和我后来看的电影画面也并无二致。

2

舐犊深情埋心中

父亲画的牛有和自然抗争,牛劲十足的牛,也有田野间戏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悠闲的牛,还有一种常常出现在他笔下的,则是有爱犊之情的牛,表现老牛的慈爱之心。我家四代人中,我的奶奶、姑姑,哥哥和我女儿都属牛。父亲画牛,常常笔下寄托的是对家人一份深沉的爱。

奶奶属牛性格也像牛,乐于助人,忍辱负重。困难时期,米饭稀缺,奶奶将从父亲那里接济来的米,熬成米汤,分发给邻里乡亲。据说那时人们为了充饥吃观音土,奶奶的这份口粮无疑是救命稻草。有意思的是,邻里有人身体不舒服了,奶奶还会为他们念咒消除病痛。她在80多岁时,仍然自己下地种菜,还要亲自下厨。所以父亲画的牛,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奶奶像牛一样勤奋的个性的写照。

父亲对奶奶十分孝顺,奶奶80多岁时,眼睛患白内障,父亲要来看望,奶奶吩咐邻居隐瞒病情。父亲一见到奶奶就察觉出异样,刚走到她身边,奶奶就喊出了父亲的名字,伸出手摸了摸父亲的脸,这时候父亲早已忍不住泪洒衣襟。父亲不会种地,但是只要一回到老家就会陪着奶奶干活。不论奶奶有什么事情有什么吩咐,父亲总是第一时间回应。

因为工作繁忙,父亲对我们兄弟姐妹基本采取了“散养”,但到有了第三代,他却成了“孩奴”。父亲喜欢和孩子打成一片,讲故事的时候绘声绘色,有画面感,还会模拟一些声音,这和父亲画连环画时考虑场景安排、推移不无关系,这样也培养了孩子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在这样的教育下,家里的孩子们都很爱玩而不是死读书。孩子们只要在家,都喜欢围着爷爷,现在已有第四代了,每周六家庭聚会重孙辈们会骑在他肩头上,趴在画桌拿着画笔乱涂乱抹,给牛加个尾巴,加只耳朵,集体创作。对比我们小时候,都不敢走近他画桌的境遇,是有天壤之别了。不过唯有一次,大概在我五六岁时,我偷偷溜进父亲画室,当时他正在创作《红日》,摊在桌上的那张,画的是张灵甫的副官被我军所俘,我拿起墨迹未干的毛笔在其帽子底下用毛笔添了一撮头发,使他形象看起来更败气、狼狈一些。父亲后来似未发现,我这一笔竟然出版了,让我得意至今。

3

老父亲的“牛脾气”

牛耿直善良,勤奋带有一点倔的秉性在我父亲身上都有影子可见。“文革”中,父亲被下放到黄山练江牧场放牛。正是在这期间,父亲对牛有了细致的观察,开始拿起笔来画牛。改革开放百废待兴,画家们百感交集,拿起画笔抒发心头激情,连环画家都往国画转型,于是父亲开始用毛笔“写”牛,他读帖、看碑,从颜真卿、怀素的笔意中提炼出自己的画法,以笔墨写牛。父亲画牛讲究惜墨如金,追求画完牛后,水中清而无墨,渐渐地,仅用毛笔蘸上一笔墨,就能将一头牛“写”得栩栩如生,这些牛有着各异的姿态,变化均来自运笔的枯、湿、浓、淡、快慢、粗细。当时他沉浸于笔意墨韵之间,日夜挥毫创作出一批至今仍然让人感叹不已的精品。

就这样,父亲和生肖牛也结下了不解之缘。1985年,他在承载着拓荒牛精神的深圳举办了人生中第一个牛画主题展。1997年的牛年,“汪观清牛年画牛”亮相当时刚落成的上海图书馆新馆展厅,同年他还为庆祝香港回归绘制了一百枚墨牛首日封。2009年的牛年,“汪观清百家百牛翰墨珍品展”登上金茂大厦。即将到来的2021牛年,他则特意选择了大型铜雕的公共艺术方式,让牛的精气神为更多的人感知。他凭着对牛的挚爱和事业追求的执着,画牛一画就是四个十二年轮回四十八年。

父亲对军事题材有偏好,从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全都有作品。为了画好这些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他坚持深入生活,体验不同时代的变化,曾经三次重走长征路,为了画红日去山东沂蒙山体验生活半年多,甚至还为了画好军事题材,去南京军区当兵一年,所以他画的枪支,轻机枪重机枪手枪从不出错。他与体验过生活的这些地方都结下了深情,交下了朋友,几十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还都有联系。他在生活和事业中广交朋友,近年来,他不光自己画历史重大题材,还策划组织老友们参与相关创作,几乎很少有闲下来的时间。

父亲有牛的勤奋,也有牛的倔脾气,他要做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他喜欢策划,1997年为丁丑牛年,父亲为香港回归纪念作了100枚以牛为主题的首日封,其中50张封上日期贴的是6月30日,盖英属殖民地印戳,另50张贴的是回归日7月1日,盖香港特区印戳。为首日封题字的有包括美籍华人、新加坡华人等100位华人名家,其中有张学良、钱伟长、巴金、杨仁恺、冯其庸等等,以及香港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香港特区第一任特首董建华。父亲已决定将这套具有文献价值的首日封择日捐献给上海市档案馆,我们全家人都很支持,因为,我们深深理解父亲心里,始终放不下他这辈人的一份社会责任。大型铜雕牛《金牛迎春》在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中心广场展出结束后,父亲将把这尊寄寓了自己希望和祝福的牛雕塑捐赠给他的家乡安徽歙县,愿这强劲的“牛气”能给故乡的人民和城市带来好运。

(作者汪大伟系汪观清次子,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