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留沪过年何处去?在这个特殊的春节假期,不少人将目光投向沪郊大地。上海目前有6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这里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下乡情的美丽家园,正成为市民游客向往的热门打卡地。本报春节期间带你领略沪郊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魅力。
“过去‘看天吃饭’,一年从年头忙到年尾,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现在‘数字种地’,轻轻松松就把钱挣了。”春节里,记者来到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有“盒马村”之称的浦东航头镇长达村。
走进长达村村委会院落,村民们正在操场上打篮球;家门口服务站里,有人在图书室悠闲地翻阅报刊。祖祖辈辈生活在长达村的村民汪能成说,自从农业插上数字高科技的“翅膀”,再也不必担心辛辛苦苦种出的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
种什么 种多少
当产业农民不发愁
67岁的汪能成皮肤黝黑、精瘦,一看就是干农活的好手。“我家25代都务农,过去主要种水稻,忙个一整年,收成也就勉强够吃够用。要是碰上天气不好、收成受影响,赚的就更少了。”
让汪能成从“传统农民”向“产业农民”转变的关键词,是“数字”。记者走进长达村,只见几幢粉墙黛瓦的建筑上,写着醒目的两行字:“阿里数字农业基地 让长达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盒马村”。
“数字”给农民生活带来了什么改变?农民有切身体会。过去是自己想种什么就种什么,种出来赚不赚钱也只能听天由命。现在采用订单农业模式,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何时销,全由大数据和订单农业来保障。农业基地服务中心会派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什么时候播种,种什么适销对路,“盒马村”农民再也不用担心丰产不丰收。因为优质高标的农产品全部由盒马“吞下”,“我们这里种出来的大米等很快就脱销了”。
为此,汪能成干脆将土地都交给产业联合体统一管理经营,自己有空时朝九晚五上班即可。产业联合体里基本上是机械化生产,只要人工补点机器做不到的边角料活。“下班后,我就可以轻轻松松去公园唱唱歌、跳跳广场舞了。”
落户航头镇的盒马产业基地,是集全自动立库、自动存储输送、分拣加工为一体的加工配送中心,预计2022年投产使用,年营收将超100亿元。
田绕村 园围屋
意境乡村成“香饽饽”
更让汪能成开心的是,随着乡村振兴,家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脏乱差的农村成了“网红村”。“每到节假日、周末,很多城里人来我们这里拍照、摘草莓。”
标志性“景点”同心园堪称长达村的“中央公园”。在这里,“田绕村、园围屋”的乡村田园意境,如画卷般展现在人们眼前。
长达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同心园”是“农业合作社+企业+新农人+农户”模式的工业反哺农业产业基地,基地占地106亩,以农业合作社为平台,由12家企业、9名新农人、12户农户自愿参与。同心园里,小桥流水、风景宜人。
乡村变美了,农民腰包鼓起来了,共治自治观念自然萌生,许多人主动要求“自己的家园自己管”。68岁的村民朱新军主动当起了美丽庭院、美丽乡村、防疫等志愿者。“乡村振兴好不好,带头人很重要,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一起把家乡改造得越来越好。”朱新军说道。
长达村还将借盒马项目落地和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东风,继续挖掘地域文化,包括激活“皮影戏”“秸秆编织技艺”为主的非遗文化资源;成立19组“鹤邻家”土布制作工作室,制成文创产品线上线下展销互动等。
“过去,孙辈生活在镇里,放假不愿意回农村;现在,他们一有空就往这里跑,说是空气好、环境好。真没想到我们农村也成了‘香饽饽’。”村民李琴芳说。
首席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