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鸣在隔离点的“年夜饭”吃出了“吃播”的感觉
吴志雄(左)在公卫中心和“战友”一起吃年夜饭
与补上年夜饭的首批援鄂医疗队员相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上海最早援鄂逆行者钟鸣的除夕有些“凄凉”。上月出征吉林长春,2月8日返沪,正在集中隔离点接受医学观察的他,又一次错过了家里的年夜饭。吃着隔离点的饭菜,钟鸣倒是很坦然,“只要回上海就安心了。”而他也绝不是“孤独”的,和他一样2年没与家人团聚的,还有首批援鄂医疗队员、华东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吴志雄医生。
钟鸣
期待元宵节和家人团聚
钟鸣作为国家新冠肺炎危重症临床救治专家组专家、国家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去年小年夜出征武汉,“出生入死75天”的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抗疫英雄。但他坦言,因为种种原因,在武汉还是留下了“遗憾”,而这一次出征,却是不同的心情。
“武汉的抗疫经历让我成长,回来后不断反思和学习,同时国内各地的疫情防控也更加有策略,医学界对疾病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了,这一次,我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钟鸣说,这一波的吉林疫情中,有不少老年患者,因此更容易转为重症和危重症。经过一年的“交战”,钟鸣对新冠病毒这个“老对手”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对疾病的进展有了预见性,治疗也更有效果了。因救治工作比较顺利,他得以在年前就能回上海。
“这次我心情好了很多,国家指派我去是信任我,让我觉得光荣;另一方面,救治颇有成效,弥补了我在武汉的遗憾,解开了我长达一年的心结!”电话中,钟鸣的语气轻松。
钟鸣是个严谨务实的医生,不工作时,他也会发挥“逗逼”特质,苦中作乐。长春工作收尾后,他发了一组身着不同花色病号服的照片,说穿着舒服,“配合防护服更佳”。
作为“原地过年”的“最严格执行者”,钟鸣说,不出房间,也给自己“搞了点节目”。今晚年夜饭,他相约武汉的战友“云上相聚”。“开视频看对方吃饭,隔着屏幕敬一杯水。”钟鸣说,他的年夜饭是乳鸽、海参、虾等,还有水果,开着摄像头吃饭,还找到了一丝“吃播”的感觉。至于很多年都没看的“春晚”,也给“安排上”了。面对同事朋友陆续发来的拜年消息,虽然还做不到“秒回”,至少也不会“隔夜”。
隔离的日子,也没有那么“闲”。自从去年加入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后,他要去公卫中心值班,虽然在隔离,也要参加中午的视频交班。长春病人的后续救治,也依旧要在网上跟进。此外,还有一些课题、文章等着他。
最近五年,他有四次没在家吃年夜饭,但家人都很理解。钟鸣说,今年又不能陪家人过年,妻子和女儿早早就安排好了假期活动,并没有把他算在内。这次能在年前回沪,她们还有点“惊讶”。钟鸣笑说,“我算了算,元宵节前应该可以回家,赶在正月十五之前补一顿饭,还算在年里嘛!”
吴志雄
和“战友”过年特别有意义
“爸妈,又不能陪你们吃年夜饭了!”打开视频通话,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重症医学科吴志雄副主任医师和妻子女儿聊了聊家常,又略带歉意地“吐”出这句话。父母叮嘱他别忘了照顾好自己。
去年除夕,吴志雄医生作为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错过了年夜饭;今年,他又前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执行任务,再一次错过了年夜饭。
不过,与当时相比,吴志雄的心境已经不同。在公卫,医疗条件比武汉那会儿好太多,压力不是来源于病人的数量,而是如何精准治疗。
吴志雄回忆起去年出征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他说,去年1月20日上海公布了首例确诊病例后,他就报名了支援公卫。小年夜,医院又发出了紧急召集令,吴志雄再一次报名。“那天我还问了,报两次名要不要紧,主任说没问题!”
那天下午,吴志雄把作为护士的妻子送去值班,刚回到父母家中,就接到了指令,“晚上出发,给你三小时准备!”那天,家里的年夜饭还没完全烧好,母亲在煤气灶台前看着他接起电话,心里也明白,医生,就是要随时出发去救人。她为儿子盛了饭,就着桌上已经炒好的几个小菜,看儿子匆匆扒了几口,又目送他出门。
吴志雄一个人回家整理行李,想到了4岁的女儿,不知道这一去什么时候能回来,心里有点不舍。晚上到了虹桥机场,一眼望去,看到很多熟悉的同行,心里又放松了点。虽然人多显得很热闹,但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沉重、紧张。
吴志雄说起了当晚的一个小插曲。临行前领队郑军华让大家排队拍集体照,他和医院重症监护室的陈贞护士长在找空地方站。一眼望去,有个举着字的队员身后没人,两人便挤了过去,填补了那个空缺。拍完照一看,原来那位队员举着“救死扶伤”中的“死”字。吴志雄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我们站在了‘死’字后面!”不过那一刻,他也暗暗发誓,要成为“跑赢死神的那个人”。
今年,全国各地疫情仍有发生,值守一线的吴志雄连续两年没有和家人吃年夜饭,但他却说,“即便没有疫情,职业的特性就是这样,习惯啦!”
晚上6时多,吴志雄发来了晚餐图,鱼虾肉蟹都有。因为隔离病房里的医生护士都不能回家过年,公卫中心特别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他说,“和战友们一起过年,也特别有意义。”
首席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