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九至正月初六,宝山罗店古镇举办长三角非遗灯彩荟活动,市民游客可观赏宝山非遗项目——罗店彩灯和市河景观灯风采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小游客在金山区文化馆年俗文化展示区域,好奇地揭开土灶头锅盖,观赏年菜 通讯员 庄毅 摄
春节长假,申城迎来好天气,游人漫步 在刚贯通的苏州河边,阵阵花香扑面而来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写福字、玩游戏、猜谜语……金山区山阳田园新春欢乐多,市民游客前来体验乡野生活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在思南公馆,手捧金元宝的“财神爷”向游客送福。今年的“财神爷”与往年不一样,为防疫戴上了口罩 杨建正 摄
七宝万科广场的年宵花市让市民徜徉在节日的气氛中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蓝天白云,春意渐浓。广富林遗址公园内,市民趁着好天气赏花拍照逛公园,心情格外好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春节期间,上海迪士尼每晚呈现新春版特别烟花表演,为游客送上美好祝福 本报记者张龙摄
新春期间,六场“新运巡游·国风汉服”活动为新天地街区增添节庆氛围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请关注新民印象
本报记者 肖茜颖
牛年新春,足不出“沪”,也有翻不完的新花样。好吃好看好玩的令人目不暇接,但假期余额已不足。先别急,闹完元宵节,才算过完年。
就地年 乐
新年新气象,带给不少习惯于返乡或外出旅游的人崭新体验。他们说,在上海过年依旧“好白相”。
这个春节长假,“守沪一族”终于有机会笃悠悠地开启都市微旅行。兜石库门穿老弄堂,只要扫二维码就能听一听上海人的“老底子”;转角偶遇翩翩起舞的汉服“小姐姐”又带来古今穿越的奇妙体验;逛累了找一家苏州河畔的咖啡店,享受下午茶的同时,还能饱览“最美河畔会客厅”的初春美景。
玩转摩登都市后,去乡间看小桥流水,品农家野趣也别有滋味。古镇朱家角成为原地过年的热门景点,有人特地选择在地铁17号线朱家角站附近乘坐游船前往放生桥,沉醉于水乡温柔。金山的山阳田园年味同样十足,上海本地人过年民俗让不少异乡人大开眼界。
牛气年 旺
辛丑年,牛当仁不让地成为萌宠。
第六百货前的一头5米高壮硕“红牛”成徐家汇商圈的“最红火打卡点”,吸引人们合影。这件大型红牛雕塑是由玻璃钢浇铸制作而成。雕塑家杨冬白并没有采用牛低着头、撅着屁股的形象,而是凸显其锐利强壮的角、雄壮勇毅的身姿,希望在新年带给更多人斗志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在广富林,市民可以邂逅两头真正的水牛,沾一沾“好事成双”的牛气。不远处一个小姑娘正弹着古筝,上演了一出“对牛弹琴”的好戏,引得参观者忍俊不禁。
上海博物馆也是寻牛好去处,“‘卓荦(音同洛)迎新’中韩牛年生肖文物交流展”颇具人气。商代晚期凤纹牺觥、青瓷镶嵌牛纹罐、清康熙景德镇窑五彩耕织图碗等与牛相关的文物,妙趣横生。部分展品还“隐藏”在不同展厅,吸引全家一齐来“探宝”。
红色年 火
新春少不了贴对联、挂灯笼、穿新衣、发红包、逛花市……红色是时髦的“主打色”。
90后党员特地相约参观渔阳里。1920年,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8位平均年龄仅24.5岁的青年在这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百年之后,新一代年轻人仍希望在此共勉初心,薪火相传。
红色主题的密室逃脱备受欢迎。“重返”1920年代的上海,寻找救援线索,和伙伴们一起“烧脑”,并火速完成营救任务……玩过不少密室的沈轩直呼:没想到红色主题这么有趣、接地气。
红色文创产品也引得不少人“买买买”。逛完陈云纪念馆的游客习惯带一些文具、摆设或生活用品回家。如今的红色文创产品更实用,设计也充满巧思,内涵愈发丰富。游客吴欣专为家人挑了一款红色鼠标垫,讨个日子红火的好口彩,更不能忘了炎黄子孙血脉中的那抹中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