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阳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海纳百川的上海,是人才“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绝佳舞台。这里对新鲜事物始终欢迎、对原始创新保持尊重、对青年“后浪”充满包容……散发着种种魅力的国际大都市吸引着全球之才,全球之智来此干事创业。他们把上海看作“第二故乡”,纷纷在这儿作出“第一选择”——
问卷摆在了年轻科学家的面前,哪里是你心目中的理想之城?这个问题,他的爷爷回答过,他的爸爸也回答过。他望了眼世界地图,目光逐渐落在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这一代的决定,和父辈们不同:上海。同一时刻,千千万万位“青科”背上行囊,奔向世界东方的摩登都市。问及理由,他们多会给出这样的答案:合理生活成本和良好公共服务,对多元族群、文化的包容性,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通畅的全球信息网络……
一年四季,从上海传出的理性声音从未停歇。蝉鸣阵阵的初夏,图灵奖得主描绘着人工智能带给世界的千变万化;丹桂飘香的秋天,诺贝尔奖得主坐在莫比乌斯环上,预言着科技发展将把人类带向何方。“最强大脑”的时间如此宝贵,可留给上海的档期,不曾动摇。阅历丰富的他们看得明白:“世界科学研究中心正在从传统欧美地区东移!”“科学力量的天平已经倒向中国!”
作为中国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前沿,上海“软硬兼施”。毕竟,硬实力如果没有软实力的赋能就不具有可持续性,而软实力如果失去硬实力的支撑也将“不堪一击”。两者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共同推动着城市的进步。但无论硬实力、软实力,说到底还得是人才实力,这是决胜未来的关键生产要素。如何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成为他们“身之向往处,心之安放处”,上海靠的是“花径处处缘客扫,蓬门时时为君开”的久久为功。
这儿的硬实力毋庸置疑——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大科学设施集群正在加紧建设。而使“在这儿的人”引以为豪的,却是更多看似无形、但客观存在的软实力:科技奖励、科技人才评价、科研诚信等“政策链”与“工具箱”不断健全完善,科研人员在这里甘心坐也坐得住“冷板凳”;当少年将手里的鲜花送给走上红毯的科学家,不难看出在“魔都”崇尚科学、敬重科学家已蔚然成风。
这座城市的每一处科创地标,365天都在演绎创新创业的传奇。使“来过的人”一见倾心的,是上海强化打造引领科技创新策源的能力,科学研究的“最先一公里”越跑越扎实,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是上海鼓励“揭榜挂帅”和“赛马制”的尝试,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越跑越迅速,一批前沿性研究项目加速开花结果。而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换道超车”的绝佳机遇。
从浦江创新论坛、陆家嘴论坛到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不落幕的“高大上”论坛使“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有人说,探寻人类发展的未来之路,科学如同一座希望的灯塔,“最强大脑”们无疑是塔尖上的瞭望者。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因论坛汇聚“大上海”,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上海的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师来到上海,将越来越多的合作机遇带给上海。
创新的东方,已成为吸纳科学家智慧的新平台;包容的上海,正张开双臂欢迎全球才俊交流交往、交汇交融。上海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离不开全球优秀人才的汇聚。“有朋自远方来”,对上海而言已非新课题。然而,高端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让天下英才“舒心、倾心、动心”,上海的“内外兼修”依旧路漫漫其修远兮。追求卓越,上海从未停步,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软实力一定会成为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