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新“打卡地”莫比乌斯公园要来了 掌握自然界“密钥” 系好创新“安全带”
第8版:专题 2021-11-03
莫比乌斯论坛回归线下,掀起一场“头脑风暴”

掌握自然界“密钥” 系好创新“安全带”

莫比乌斯论坛上,顶尖科学家和青年学者畅想未来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极端天气、大流行病、能源枯竭……人类正在面临的这些挑战,该如何一一破解?昨天,2021年世界顶尖科学家莫比乌斯论坛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首度回归线下,近20位顶尖科学家和青年学者齐聚,为公众分享正在照耀人类未来的前沿科技星光,并畅想关于未来的“科学蓝图”。

抗疫研究新进展

仍在继续的新冠疫情,是科学家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带来了科学抗疫的国际新进展。疫情期间,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一直活跃在公众视野中,通过自建数据模型公开分享自己对各地疫情的研究报告,并判断疫情走势:“和许多流行病一样,新冠传播会在暴发初期急速增长,并在触顶后下降。此外我发现,病毒的传播和人的社交行为有互通之处,疫情传播曲线中每个点代表一个病例,超级传染者往往因为传播场地等因素交往广泛,或者本身就是社交达人。”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说,科学家正试图“干扰”新冠病毒的信使RNA表达,并在研发新型的新冠疫苗,使之不仅有预防性,还有治疗潜力。该研究已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开展实验,并取得一定的预防效果。

尊重生物多样性

上海交通大学青年学者杨旭东向顶尖科学家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假设一个人受伤或生病,当新材料逐步替换他身体的一个个“部件”,最后他还是人吗?“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一方面是在问未来新材料会如何发展,另一方面是在问当新材料的应用发展到一定程度,未来会是什么样。”科恩伯格“翻译”了杨旭东的畅想。

2018年埃尼前沿能源奖得主王中林率先从物理学角度回答,他认为尽管自从晶体管被发明,世界已发生很大变化,但新材料发展的同时,其底层物理性质仍然一样。他建议年轻科学家关注“新物理”,探索以往没有的新设计,比如传感器、人机互动等新物理学技术的兴起,正协助穿戴式、物联网设备在未来帮助人类采集微风这样的低质量能源,并将其有效利用起来。

莱维特说,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通常认为“物竞天择”是进化理论里的“迷思”,反而多样性是进化中的根本原则。“随着我们对生物材料的理解,越来越多的材料在实验室被实现。或许从未来来看,人和机器的组合要好过人本身或者机器本身。”但他强调,必须让每个个体有不一样的特征,无论仿生的人、蛇、狗,每个个体都要丰富多彩。

更多“向恒星学习”

播种一个太阳,让能源从此用之不竭,这是人类的一大梦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叶叔华透露,总部设在法国南部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有望十年后给人类带来干净可靠的能源。“希望我们可以更多地向恒星学习,将恒星上的能源规律运用到地球上,真正获得可靠的能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曹晓风指出,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值得引起科学家的特别关注。它们不仅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且给人类提供口味独特又富有营养的食物。特别是中国的传统草药和香料,都是来自神奇的植物世界。“我们正在和英国科学家一道,通过联合成立植物和微生物科学研究中心,希望深入研究植物新陈代谢的起源和过程,从科学机制上理解植物如何能够成为药物,从而寻找到更多对人类健康有用的植物。”

2015年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得主谢晓亮则将转录因子比喻为“一把钥匙”,它打开或关闭了基因的表达,而人体中的转录因子如同一串钥匙。这些钥匙如何编排、如何组织,人们还不甚了解。谢晓亮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研究的方式获得解读,他认为这些成果会给生物学和医学带来很大的影响。

谈及“元宇宙”话题

1986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当下所有的治理决策都基于科学,但需要提升公民科普教育来作为支撑。”他认为开发新的有效方式进行科学传播迫在眉睫,“许多人有时会有‘脱离现实的执念’,如何改变他们的观念、如何触达他们是需要关注的。要创建良好的数字信息网络,通过这些网络的建设,确保其没有误导公众。年轻研究者应该多思考如何触达公众,让大家更理解科学。”

不过,科学家们也发现,自己的创新行为在传播过程中带来很令人惊讶甚至令人意外的结果。2019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得主迈克尔·谢帕德教授注意到,目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操控极大加速了科学发展,比如科学家有能力操纵各种基因代码,带来了许多短期好处,包括治疗癌症或攻克阿尔茨海默综合征等,但从更长远来看,科学家并不知道自己当下的创新行为在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因此,我建议在科技创新中,科学家也应该系好‘安全带’。”

莫比乌斯论坛的名字取自数学符号“∞”,意味着无穷大并无限循环。本次莫比乌斯论坛的畅想也无限延伸到近日大热的“元宇宙”话题,同样提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边界问题。迈克尔·莱维特说,元宇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它能让人的性格、情感等在网络世界变得非常真实,但它不该由某一个社交媒体来开发运行。“人们太轻信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东西,相较于社交媒体,在元宇宙中或许更易实现真实和虚构的制衡。”

本报记者 马丹 马亚宁 易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