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运动,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工作。”我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原上海市健康教育所所长胡锦华笑着说,“一到周四上午,从家庭到单位,人人动手擦窗、拖地板——每周四大扫除的传统,延续至今。”
1959年,胡锦华从当时的上海医学专科学校毕业,来到刚成立三个月的上海卫生教育馆,亲历爱国卫生运动,两件大事印象深刻:一是除害,二是灭病。“除害,就是除‘四害’。一开始,对象是苍蝇、蚊子、老鼠、麻雀。当时觉得麻雀吃粮食,所以也将其列为害虫之一,麻雀就遭灭顶之灾了。后经研究,把麻雀解剖,发现麻雀胃里虽有粮食,但更多是昆虫,麻雀得到平反,于是换成蟑螂,后来又添了臭虫,一度变成‘五害’。”胡锦华说。
而灭病,则聚焦传染病。“以黄浦江为界,浦西地区主要是血吸虫病,浦东地区主要是‘二号病’。”胡锦华回忆,当时青浦是血吸虫病的重点流行区,所谓灭钉螺,就是消灭河边的钉螺。“这是血吸虫的中间环节,病人粪便中的毛蚴进入水中,要通过钉螺才变成尾蚴,钻入人的皮肤,所以当时成立灭螺队,由年轻力壮的姑娘、小伙子组成,姑娘先查螺,小伙子扛着喷雾器用五氯酚钠灭螺。”胡锦华说。
至于浦东,特别是南汇、奉贤、川沙及崇明,则是“二号病”重点防范区。为什么叫“二号病”?“当时对烈性传染病是用代号的。‘一号病’是霍乱,‘二号病’是副霍乱——一种由类似霍乱弧菌的病菌引起的传染病,但症状轻、死亡率低,这种病菌喜欢在pH值偏碱性的水中生存,能越冬,而沿海地区最适合它的生长。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差,没有自来水,好一点是井水,差一点就是河水了,这就为‘二号病’传染创造条件。当时卫生局专门成立‘防病办公室’,防病小分队足迹遍布各个村镇,号召农民打井、吃井水,饮水要用漂白粉消毒。”胡锦华介绍。
爱国卫生运动的优良传统延续至今,进入新的时代。“2005年,上海市爱卫会增挂‘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牌子,爱国卫生工作的重心由原先的‘除害灭病’提升至‘健康促进’。2016年底,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省级健康促进中心。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上海行动融会贯通,‘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胡锦华欣慰地说。
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宋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