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传忠
偶尔听到两位爷爷辈家长接孩子时的交谈。一位说:现在孩子们书看得太少了,我书橱里那么多好书,他们碰都不碰。另一位则有不同看法:这不是有手机了吗?他们从早到晚捧着,什么都能接触到,知识比我们还丰富呢,也不是一件坏事啊。
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看来现在正在演变成“开机(手机)有益”,这不妥。
其实,“开卷有益”提法本来就不全面。浩瀚的书海中,那些反动的、诲淫诲盗的东西不去说它,就是一些颇有市场的杂书、闲书,一味读来,读得不得法,也未必有益。
至于说到“开机”,那就比“开卷”更须注意,更须认真对待了。毋庸讳言,手机的发明是科技的一大进步,单从阅读方面讲,大大节省了人们的时间与精力,从而明显地提高了效率。尤其是知识的开拓和掌握方面,它的“百科”内容和阅读形式是纸质出版物无法比拟的。孩子们喜欢看手机,从中搜寻查找知识,确实是一件有益的事。但事物总有它的多面性,单从阅读角度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纠正和探讨,不注意的话,不仅不能得益,还会带来损失。
首先是手机里的内容太浩瀚、太庞杂。且不说那些游戏竞赛、影视等节目对孩子吸引力太大,就是供阅读的作品也很难恰当选择。孩子们总是喜欢看一些可读性较强的东西,一些新奇怪异、滑稽有趣、浅显不费力的作品每每会成为他们阅读的首选,而一些较严肃的、深奥的,特别是要经过思考、动了脑筋才能理解与消化的,孩子们就不太愿意触及。至于篇幅,手机的优势就是随手可找到一些短小精悍的作品,较受人们欢迎;而要通过手机看完一些系统的有分量的专著,就会很吃力。从这个角度讲,手机还替代不了纸质书籍。
其次,手机中有不少名著的缩写、改写、简介,更有很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它们把阅读的难度降低了,但不能只看这些,它们代替不了文字版的原著。作品的阅读是一种独立的脑力劳动,同样一段文字,十个人看了会出现十种形象、画面,十种理解与体会。现在等于别人嚼了馒头来喂你,是会削弱消化力的。如今手机里的“有声读物”很受欢迎,就是把文字朗读出来,让人们以听代阅,这当然是一种阅读形式,能满足一些人的需要。但它也不能代替文字阅读,文字阅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活动,把每个抽象的字还原成语音固然重要,但还不是全部,它要还原成具象的事物和人们的思想,这不是只靠听读就能做到的。
说了那么多,无非是想说“开机”未必有益,一定要有恰当的选择和指导,而纸质书的阅读更不能放弃,它自有它的用途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