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5日 星期一
把开局举措抓得更紧更实更细 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需要 提请各代表团酝酿讨论 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正式候选人名单确定并提请大会选举 政协班子候选人提请选举 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加强一江一河两岸文化赋能
第3版:上海两会/要闻 2023-01-14

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加强一江一河两岸文化赋能

政协大会发言聚焦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等建言献策

健全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让文化更多赋能“一江一河”两岸;打造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职业教育;以“工具箱+服务包”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昨天下午,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22位政协委员先后登台,围绕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等建言献策。

服务科技要进一步发力

“上海金融要素齐全,市场完备,但服务科技创新仍需进一步发力。”钱军委员代表民建上海市委发言,针对存在的问题,他指出,一是创投机构作用发挥不够,二是国资创投基金作用发挥不够,三是资本市场作用发挥不够。

为此,钱军委员建议,首先要发挥风险投资机构对早期科创企业的支持作用,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投相关的法治环境建设,促进创投机构与初创企业发展深度绑定。

其次要发挥国资创投基金对科创型中小企业的支持作用,国资产业基金应建立市场化的项目投资评价体系和基金管理团队的市场化薪酬制度,重点探索非控股投资和母基金运作等模式。

再就是要发挥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长期支持作用,“建议监管部门完善上市公司并购的相关制度设计,降低科技领域的并购限制,促进更多的未上市科创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多元化退出。”

打造一批中外文化客厅

市政协委员,上海报业集团总经理、副社长陈启伟在发言中表示,“一江一河”岸线全线贯通后,硬件已是一流,软件还需跟上,两岸文化建设亟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陈启伟认为,目前仍存在三个主要问题:文化设施建设还需加强,文化活动安排不够丰富,夜间文化消费有待培育,“‘一江一河’两岸目前只有零星餐厅、酒吧、咖啡馆等,尚未形成常驻展览、展演、展销和文创等夜间文化消费集市。”

“要从市级层面,联动沿江沿河区域,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努力让文化更多赋能‘一江一河’两岸。”陈启伟建议,打造一批中外文化客厅,突出“一江一河”的国际交往和窗口展示功能,打造中外文化艺术顶级IP荟萃的平台和以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博物馆、名人馆、主题图书馆、艺术馆等。

拓展一批文化新空间,对“一江一河”两岸已有的重点历史建筑注入创意、展示、演艺等新文化功能;充分发掘两岸历史资源和文化故事,打造一批消费集市。

三是评选一批文化景观,发动市民、文化专家学者等评选“浦江十景”“苏州河十景”和“浦江十大文化建筑”“苏州河十大文化建筑”等,着力打造“一江一河”文化品牌。

建设高水平的职业教育

“如果今天问‘您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读职校?’很多人也许会犹豫不决。”代表民进上海市委发言的杨蓉委员说,随着上海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会说“愿意”。

杨蓉委员透露,“2022年中国高职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上海22所高职院校中只有6所进入前500名,排名最前的仅在第126位;职业本科学校更是只有一棵“独苗”,这与上海的产业与教育发展地位严重不符。杨蓉委员希望重点建设1—2所具有上海特色的高水平、国际化、示范性的产业技术大学,以高质量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破除“矮化”“窄化”职教的传统认知。

在当下就业市场,职业教育还不是“香饽饽”。她建议深化本市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对接上海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降低中小企业转型成本

刘新宇委员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发言指出,相比大企业,多数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尚处于探索阶段,“不敢转、不愿转”。究其原因,主要是创新要素投入不足,无法形成协同倍增效应和集群效应。其次,高性价比工具供给不足,创新成本偏高。第三,服务平台缺乏,数字化设计、仿真、测试、验证等需要企业自己投入,80%的小微企业无可实施性方案。刘新宇建议,提供专业化技术平台,鼓励平台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共同推进应用场景迭代,提供“工具+服务”的数字经济联合创新体。开展数字化转型促进服务中心建设,为中小企业利用数据资源构建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协同格局。

本报记者 江跃中 潘高峰 方翔 解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