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冬夜星空 记录创作 浦江人的精神内核 “猜画”忆往 宋庆龄的节日餐桌
第15版:夜光杯 2023-02-07

浦江人的精神内核

陶兴炜

“灯火千家夜畔长,晓烟十里岸汀芳。满船故梦通仓廪,一卷新风入浦江。”优美的诗篇既是对浦江美好生活的现实描述,又是对未来愿景的憧憬描摹,数语间,一幅鲜活的江南鱼米之乡的画卷铺展开来,裹着浓浓的人间烟火的温暖之气,扑面而来,熟悉而又亲切。逐句咀嚼,竟也体味出潜藏在这字里行间的一方江南独特的风土人情、一脉生生不息的历史传承、一种只属于浦江人独有的精神内核。

务实、勤劳。召稼楼所在的区域作为当时的文明发展前沿,成为上海最早垦荒种地的地区,也是上海农耕文化的起源。我也曾经在文化层面上有过困惑,在其他地区或国家,当地最高、最宏伟的历史建筑要么用于宗教祭祀、要么用于抵御兵患、要么用于娱乐飨宴,而当时浦江最显眼的建筑则是用于召唤动员、凝聚力量、开荒拓土的“召稼楼”,先民们伴随钟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步一个脚印向富足与幸福迈进,那独有的农耕垦荒文明印记、那积淀于历史里的倔强与韧劲、那根植于血脉中的务实与勤劳,着实让人动容与感慨。谁能说,不是这种精神特质,造就了“灯火千家夜畔长”的繁荣与美好?

敦厚、善良。细思量,从地域环境与人文气质的角度大致考量,北方人豪放洒脱、如松树挺立;南方人谦和恭良、如春竹潇洒。而在我看来,浦江人的气质却更像是芦苇,这种在滩涂地区随处可见的普通水边植物,既在植物学、地理学意义上与浦江十分契合,更在于它的寓意是“朴实、韧性”。前日见几行小诗我十分喜欢:“风吹芦苇、芦苇不语、风却懂。人生弹指绚烂,静处无澜,于淡泊中,平和自在”。浦江人淳良,乐于见到别人的美好;浦江人不争,始终与环境友好相处;浦江人温润,依靠农耕起步却不向生态过度攫取;浦江人善良,胸怀宽阔广纳贤良。谁能说,不是这种精神特质,谱写了“晓烟十里岸汀芳”的温馨与安怡?

知足、丰实。浦江人以独特的智慧正在书写时代的答卷:以知足常乐之心、以知恩感恩之情,传承和发展农耕文明的传统火种,在先民和前人所创造的财富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新节奏,建设好旅游业支柱,讲好自己的故事,打好自己的品牌。社会总有一种偏颇的刻板印象,讲到江南就是细腻、谈到上海就是精明,而这种对经济规则的重视正是我们江南地区尊重自然规律、具备忧患意识、恪守社会契约、重视民生发展的体现。谁能说,不是这种精神特质,描绘了“满船故梦通仓廪”的通达与殷实?

聪慧、创新。回看“一卷新风入浦江”诗句,妙在一个“卷”字,不是“一股、一阵、一夕、一夜”,而是“一卷”。在我看来,这个“卷”字,首先可以理解为“书卷”,开拓需要理念支撑、发展需要理论支持,在国家、城市和闵行区域发展的大框架下,以开放包容、只争朝夕、求贤若渴的态度,广泛吸纳各种先进的新理念、接轨新窗口、接纳新平台、采用新技术;这个“卷”字,还可以理解为“循环”,发展理念要科学、和谐、友好可持续,强化区域内产业互助互利循环、民生民意共建共治,把鱼米之乡邻里守望的精神传承下去;这个“卷”字,更可以理解为“持久”,一阵新风来疾去猛、一股新风稍纵即逝,只有绵长悠远的一卷新风才能横亘盘旋、绕梁三日。谁能说,不是这种精神特质,铺就了“一卷新风入浦江”的豪迈与豁达?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