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这个展览“布得了” 中国当代故事外国人也爱看 致敬热血年代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3-03-15

这个展览“布得了”

走进南昌路296号的AD Hub城市艺术微空间,一块从天花板垂下的“双喜布”映入眼帘——“布得了”非遗遇见南昌路崇明手织布艺展今在此亮相。

展览由上海美术学院人文环境研究联合工作室和上海布布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与AD Hub城市艺术微空间承办。不大的展厅里,浓缩了崇明土布纺织技艺的“前世今生”。崇明土布又称“家织布”,宽约40—50厘米,长则达4至9丈不等,共有482个品种,超过2000种花色。除了用于结婚庆典的“双喜布”,还有寓意勇敢团结保卫家园的“城墙布”、象征家中井井有条的“井字纹”土布,以及表达成双成对之意的“蝴蝶纹”土布等,这些都是布布瀛主理人周勤从20年间收藏的30吨崇明土布中挑选出的最经典纹样。展厅内,一架小织布机的出现,还为大家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的机会。“崇明土布从取出一粒棉籽,到织就一块布匹,一共需要20多道工序,全部由一个家庭甚至一个人完成,要耗费大半年的时间。原版的织布机,其实比一张餐桌还要大,操作也相当复杂。”周勤介绍。

“我是老上海人,但去一趟崇明还是很远的,所以对崇明土布我一直是‘只闻其名’,没有近距离欣赏过,这一回竟在家门口见到了。”昨天,还在布展期间,家住南昌路的居民杨曙辉就忍不住来提前欣赏一番,“没想到土布一点不‘土’,不输那些国际时尚大牌哇!”杨曙辉的感受,正是主办方希望通过这场展览带给人们的体验。非遗不能只被关在博物馆中、被专家学者研究,它要被普通人看到、使用和喜爱,才能真正活态传承下去。周勤说:“这次我们把‘基地’搬到社区中来,这一个月里,附近居民随时都能来体验,南昌路上的市民游客也都有机会‘偶遇’。”展览期间,布布瀛的设计师们将于每周六面向社区居民举办非遗体验活动,带大家触摸崇明土布,用土布制作书签、玩偶等。 本报记者 吴旭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