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垃圾趣哪儿了?小学生打卡体验 6万株八仙花绽放斗艳 上海首次人工种植盐地碱蓬
第5版:上海新闻 2023-05-21

垃圾趣哪儿了?小学生打卡体验

黄浦发布首条垃圾分类“市民体验路线”

在水清岸洁的苏州河畔,观察沿岸废物箱的投口改造;在小区内,观摩智能化垃圾箱是怎样进行满溢报警的;在低碳生活宣教基地,了解可回收物循环利用的“前世今生”……为响应将于5月22日启动的“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黄浦区发布了首条“垃圾‘趣’哪儿了——新时尚市民体验路线”。

据悉,今年本市将打造一批线上线下垃圾分类市民科普体验线路,市民在社区中即可参与体验垃圾分类的全过程。

20名小学生

成首批“体验官”

近日,北京东路小学的20名学生“尝鲜”成为首批“小小体验官”。在“樱花谷”驿站,“体验官”们了解了垃圾分类如何开展志愿服务,并好奇地观摩了新型环卫保洁车怎样“吞吐垃圾”。在外滩街道山北小区,垃圾箱房经过了智能化改造,不仅每个箱位都设置了开门按钮,还装有满溢警示灯,当垃圾投满后警示灯便会亮起,箱门无法再打开。“太智能了!”听着居委会相关负责人的介绍,孩子们啧啧称奇。

最后一个打卡点是天津路上的“乐回”绿享空间。0.5个塑料瓶制成的笔记本外壳、26个塑料瓶制成的野餐垫、28个塑料瓶制成的校服……孩子们抢着去摸一摸神奇的“塑料”校服、“塑料”毛绒玩具。馆内还有一幅外滩街道“生态地图”,在标志性建筑边,标有每栋建筑每月的回收物种类、产生量及换算成的碳减排量,直观展示“减碳”效应。

环保理念

带回学校和家庭

记者获悉,首条“新时尚体验路线—苏河线”全程约1公里。其中,樱花谷驿站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与苏州河美景相结合,是常态化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基地;山北小区是“一街一路”精品小区建设试点,对垃圾箱房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准备申报上海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居住区;“乐回”绿享空间则是外滩街道倡导“低碳生活、无废社区”的宣教基地,展示了各类可回收物循环利用的方式。

“我印象最深的是山北小区的垃圾箱房,很高级。绿享空间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可回收物还有这么多用处。我还看到,路上新的废物箱可回收物投口都变成了圆形,这样扔塑料瓶、易拉罐时就不会搞错了。”四(2)班的何腾宇说,“回去后我一定会提醒家人和同学们做好垃圾分类,让社区环境更美丽。”

北京东路小学德育教导马九梅老师表示,校内始终践行着垃圾分类,教室中放置干垃圾和可回收物桶,楼道里设湿垃圾桶。通过参观体验,孩子们更明白垃圾分类的意义和目的,也会将环保理念带回学校和家庭。今后,学校也可以将垃圾分类市民体验路线与课后服务、假期社会实践等相结合,让孩子们在社区中感受垃圾分类的成效。

体验线路

就在市民身边

黄浦区绿化市容局局长胡开颜表示,目前黄浦区已全面完成社区生活垃圾投放设施标准化改造,打造了多处著名景点精细化分类示范区域,并逐步向全区公共场所推广。首条垃圾分类“新时尚市民体验路线”以“低碳行走、互动教学、现场参观、志愿行动”的方式,邀请市民在“一江一河”发展的大背景下,感悟绿色低碳发展对环境的改变。

后续,黄浦区绿化市容部门还将推出“新时尚体验路线—滨江线”,邀请市民探访位于黄浦江畔的“沪尚回收”可回收物中转站和生活垃圾转运站,在漫步滨江的同时了解垃圾分类的全过程。

记者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今年本市将推动垃圾分类向“上海模式”2.0时代迈进,计划打造“五个一批”示范亮点,让垃圾分类更好地融入日常。其中,全市将整合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资源化利用设施等科普资源,融合运用3D云浏览等技术,打造一批线上线下垃圾分类市民科普体验线路。以往的科普线路更多的是与末端处置设施相结合,虽然更专业,但也比较偏远。今年的体验线路将聚焦于市民身边,结合各区特色,加入示范小区、社区可回收物站点等,与市民的生活更贴近。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