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宁华
垃圾分类,在上海又一次引发热潮。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充分肯定了上海广大市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取得的成效,对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提出新要求,激励我国城乡居民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新时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人们犹记,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来到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同几位正在交流社区推广垃圾分类做法的年轻人亲切交谈,并强调,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
事实上,上海在垃圾分类上一直领全国风气之先。1995年,上海提出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拉开了规模化、体系化的生活垃圾分类序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的经验广为传播,垃圾分类的理念渐入人心。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垃圾分类蔚然成风,成为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招牌动作”。
但垃圾合“久”转“分”,要改变市民多年的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垃圾分类推行之初的不易,让笔者至今印象深刻。有位洋泾街道的七旬志愿者耿大爷每天凌晨3时就起身,4时多准时“上岗”,在小区的垃圾箱等处,帮助把散乱的垃圾归拢后并破袋分类……哪怕是刮风下雨、过年过节,他也坚持天天上岗,没有一天休息。他还随身携带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记着垃圾分类的情况。“每天劝导了多少人,当天运送了多少湿垃圾,有什么值得关注的问题?”他都一一详细记录下来。随着垃圾分类的宣传渐渐深入人心,一些居民的态度开始转变;尤其看到志愿者风雨无阻、起早摸黑的辛劳,很多人渐渐理解,并配合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在市民的身体力行下,垃圾分类的“成绩单”可圈可点。今年5月11日,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公布,上海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已近4年,上海生活垃圾已全量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接下去,上海还将促进全程减量化,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理念。
行百里者半九十。垃圾分类从“新时尚”迈入“绿色低碳”的新阶段,发现问题、补足短板,小垃圾考验着超大城市的“绣花针”治理水平。相关部门坦言,目前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实效还未达到预期,表现为部分区域道路废物箱不足、小部分市民分类投放习惯尚未养成、干湿垃圾混投现象有所回潮、小包垃圾仍有不文明投放行为、居住区误时投放点管理不善等问题。
对于垃圾混投回潮现象,不能仅仅简单地一“堵”了之、一“罚”了之。“认认真真分好干湿垃圾,后端能好好处置吗?会不会又混在一起?”面对居民的质疑,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湿垃圾处理能力的阶段性缺口,并及时向市民公开城市生活垃圾废弃物干湿分离后的处置情况,夯实垃圾分类的群众基础。
源头减量,也是做好垃圾分类大文章的关键一招。最近,有市民发现,家附近的快递代收点门口多出了一张桌子和一个回收箱。取快递的市民当场拆完快递,顺手就可以把外包装投入回收箱。原来,为了强化快递包装回收利用,全市已有超过2500个邮政快递网点设置了快递包装回收设施,2025年要争取实现快递包装回收设施覆盖率100%。这种可回收包装的举措若能在各快递公司推广,无疑让垃圾分类减量化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垃圾分类,看似“举手之劳”,却是超大城市管理的普遍难题。上海,领风气之先,也有责任和能力久久为功、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