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目前有2.1亿,每年还以千万量级的速度增长,而上海的老龄化又走在中国最前端。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令现有金融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从业者是否能发掘新的机遇?养老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又将如何开展?在昨天的陆家嘴论坛全体大会五中,多位中国及全球养老金融领域从业嘉宾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程中如何推进养老金融的改革创新各抒己见。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白涛认为,养老产业链条长、涉及人数众多、持续时间长,是我国经济增长新的增长点。但我国养老服务领域目前存在四个突出矛盾,首先是服务供给总量不够,按70岁以上老年人中10%需要养老床位计算,中国还缺300万张养老床位。其次是供需对接不顺畅,缺少具有公信力的渠道和平台能让百姓及时便捷获取高水平养老服务。此外,专业人员也比较匮乏,我国专业护理人员只有约50万,但失能、半失能老人有约4500万,按1:4计算护理人员的缺口达1000万人。
更重要的是,他认为目前配套政策仍不到位,表现在政策细化及协调性不够。“比如大家参加个人养老要交3%的个税,这增加了中低收入人群的负担,打击了积极性。又如灵活就业人员要参加个人养老,前提是必须参加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三大支柱本来是很好的互补概念,现在政策之间相互制衡。”他认为。
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海生则认为,养老金不足的原因之一是一二三支柱发展不平衡:“目前养老金第一支柱占2/3,第二支柱占1/3,第三支柱几乎可以不考虑。而美国第一支柱只占约7-8%,第二支柱占60%多,第三支柱占30%多。”
去年11月,中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基本建立并正式进入运行阶段,2022年被定格为中国个人养老金元年。白涛透露,目前个人养老金开户数量突破3700万,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和预期比仍有差距。“很多客户只开户不缴费,有三个原因,一是政策激励层面不够,二是产品吸引力不太强,三是个人养老金账户个人管理操作太复杂。”为此他认为,从政策激励层面,建议对低收入人群实行领取养老金时免税,同时在养老产品的设计上,针对不同风险偏好和不同年龄段人群设计针对性更强的产品。此外,建议设置一个权威的公共平台,让大家可以在平台上买到各家银行提供的产品。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傅帆认为,保险业在我国老龄化进程中将贡献更大价值,科技创新、产业数字化有望成为养老金融的长期优质主题。个人养老金落地,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规模和韧性,形成成熟的市场环境。对于养老金融而言,筹资与投资是基本功能,支撑养老服务是进阶要求,形成“产品-服务-投资”循环是终极追求。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