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世博中心正式拉开帷幕。多位来自企业界、学术界的专家共聚一堂,围绕世界人工智能行业走向何方,大模型和生成式AI(AIGC)的发展发表精彩观点。
本版摄影 陈梦泽
特斯拉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埃隆·马斯克
大约今年底实现全面自动驾驶
本报讯(记者 郜阳)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老朋友,特斯拉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来了,他通过视频致辞的方式谈论了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人类文明正产生着非常深刻的作用和影响,随着数字计算能力的爆炸式增长,机器计算能力和生物算力的比例正在不断扩大。”马斯克指出,“这意味着机器和生物的算力差距在进一步扩大,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人工智能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低,这将是一个根本性的深度的变化。”
在马斯克看来,另一个变化是,未来地球上会有非常多的机器人,地球上的机器人数量终会超过人类。“未来世界,机器人的生产效率会比以人为主导的生产效率强上很多,但我们要留心,要确保其发展趋势应该是有助于人类的。”
马斯克说,在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领域,它们已经有足够的智能来代替人类做一些重复的、危险的工作。
接着他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约在今年年底,就会实现全面自动驾驶。“我之前也做过许多类似的预测,我承认之前的预测也不完全准确,但是这一次的预测,我觉得是比较接近的。”马斯克表示。
他分析,普通汽车每周的使用时间大约为10至20个小时,但对于全自动驾驶汽车来说,这个时间可能达到50至60小时。当前,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汽车已在美国道路上测试,基本不需要人工加以干预了。
“我们愿意将全自动驾驶技术分享,并许可给其他的汽车制造商来使用。”马斯克表示。
马斯克同时指出,有限的人工智能和全面人工智能完全不同,尽管特斯拉对这方面没有研究,但对于几万台甚至几百万台高性能计算机联合协作产生的,远比人类强大的“超级智能”,需要考虑这样的情况并加以监督,“尽自己可能确保消极的、负面的未来不会发生”。
“中国下定决心干一件事的话,一定能做得很好,也包括人工智能产业。”马斯克表示,他也期待明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可以线下参加。
华为轮值董事长 胡厚崑
通用人工智能带领我们走进下一个黄金10年
本报讯(记者 马丹)“通用人工智能正给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也正带领我们走进下一个黄金的10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说,人工智能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去年年底,ChatGPT的出现把人工智能推到了一个新的风口上,人工智能尤其是通用人工智能,在当前这个时期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最热门的话题,没有之一。”
胡厚崑说,昨天下午,他像往年一样提前去场馆转了一圈,看看大家都在忙些什么。“无论是大模型的基础研究,还是大模型在不同行业的应用,都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带来新的期望,也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大家都坚信,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面,人工智能尤其是通用人工智能会帮助我们去改写我们身边的一切。”
当发展方向清晰后,路径设计变得至关重要。胡厚崑以华为多年的探索为例,和与会嘉宾们探讨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思考。“华为正在推进人工智能走深向实。一方面深耕算力,打造强有力的专利底座来支撑中国人工智能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结合大模型,从通用大模型到行业大模型的研究创新,真正让人工智能服务好千行百业,服务好科学研究。以深圳市福田区‘助老补贴’政务大模型为例,行业大模型能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给出更精准、更有价值的答案。”
胡厚崑认为,发展算力产业的生态是一个关键的手段,同时也是一个难以攻克的瓶颈。“人工智能要发展,算力肯定是基础,然而,算力生态的发展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当前中国的情况下,我们在算力的可获得性和成本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我们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公司加入到开放、共享中来,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和模式,一起把中国的算力生态做好。”
与此同时,胡厚崑还特别强调,除了要让人工智能服务于千行百业,当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人工智能服务于科学研究。“我们发现,AI通过学习海量的历史数据科学知识,同时把数学方程编码放到大模型中后,可以促进它与分子动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结合,为科学工作者带来更多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工具,帮助人类发现更多的科学规律,为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据透露,在明天的华为云开发者大会上,盘古大模型3.0将正式发布。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汤晓鸥
中国学者在大模型研究中有原创贡献
本报讯(记者 叶薇)在今天上午举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分享了三个学生过去十年在深度学习上的梦想故事,强调了中国学者在大模型研究中做出的原创贡献。
第一个学生叫王晓刚,来自中科大00班,硕士期间到了汤晓鸥主导的实验室,在CVPR和ICCV两个最重要的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会上发表了5篇论文。“2011年到2013年期间,在CVPR和ICCV上,全球共有29篇论文做深度学习,其中有14篇来自我们的实验室,我们有18项研究,将深度学习应用到具体问题上,包括人脸识别、人脸检测、物体检测、人体姿态、三维形状识别等。在深度学习的大门上,我们摁响了18次门铃。”
第二个学生叫何恺明,来自清华。硕博阶段的导师正是汤晓鸥。“出道即巅峰”是何恺明的真实写照,他以一作身份发表ResNet研究,荣获2016年CVPR最佳论文,也是CVPR 25年历史上出自亚洲的第一篇最佳论文。何恺明年少成名,依然不断潜心研究,一直带来新惊喜。
第三个学生叫林达华,本科是中科大,硕士也在香港中文大学,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成归来后又回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与大数据分析方面有丰富的研究经验。
汤晓鸥在发言中说:“晓刚在深度学习兴起的最初几年,撒下了很多原创的种子;恺明将深度学习的根基打得非常牢,达华通过开源和大模型,继续深耕。让我非常欣慰的是,在深度学习上,一批科研原创者种下的大树已经开始开花结果。就在两周前,我们的自动驾驶大模型从近万篇文章中脱颖而出,成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第一篇全部由中国学者完成的国际计算机视觉三大顶会的最佳论文。”
汤晓鸥指出,人工智能领域新一代的学生已经在上海成功起步。“作为一个在上海工作的东北人,我想再一次感谢上海,说一声:‘上海,你好’,我想对所有我曾经合作过的学生、老师讲一句,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有这段最好的时光。”
汤晓鸥笑言:“这句话我很喜欢,但不是我的原创,而是相声演员于谦说的。每晚睡前,我都会听着他的相声入睡,我就在想机器怎么可能超过这样有趣的灵魂?我不信。”
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侯阳
今后任一公司都须具备驾驭数字技术的能力
本报讯(记者 易蓉)在今天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侯阳表示,随着去年年底ChatGPT一夜爆红,大模型和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仿佛在瞬间爆发,甚至很多科技行业的从业者对AIGC的突然涌现都感到惊诧不已。
“其实在微软看来,所谓的涌现也绝非偶然。无数优秀的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基础,以及海量计算资源的投入,才造就了这样的创新成果。”侯阳表示。
事实上,ChatGPT的突破,靠的正是微软智能云提供的基础架构和算力支持。侯阳介绍,自2019年开始,微软就和Open AI展开深度合作,以海量的云计算资源支持Open AI大语言模型的研究。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微软CEO纳德拉提到,人工智能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微软智能云也由此开启了加速上新的模式。
侯阳说,在全球客户对微软人工智能服务的积极尝试中,不仅看到了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创新热情,更感受到了市场对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迫切需求。因此,微软也在不断持续加大投入,全力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普及。
“微软相信,今后任何一家公司都需要具备驾驭数字技术的能力。我们也看到,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展现出的巨大潜力,今后每一家公司的每一个应用程序都将由人工智能来驱动。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也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创新机遇和挑战。”侯阳表示,“在实现技术突破的同时,微软就在思考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们希望在第一时间将人工智能与产业的需求相结合,加速产业的升级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