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今天故事的两位女主人公,一位是80后,一位已年过花甲,她们都饱经风霜,历经苦难,但始终对家人不离不弃。她们用双手创造生命奇迹,用坚忍奉献深刻诠释了“爱的真谛,家的意义”,也因此都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5年后 植物人丈夫醒了
汤晓红,是上海奉贤巴士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票务员,2021年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3年,丈夫李刚因脑部血管畸形破裂引发脑溢血,虽经手术保住生命,但还是成为植物人。不久公公又因脑梗瘫痪在床。
面对家庭变故,汤晓红一边照顾生病卧床的丈夫和公公,一边照顾上学的儿子和体弱多病的婆婆。她节衣缩食偿还债务,想方设法努力挣钱。她起早贪黑选择最远的公交路线,就是为多赚几百元钱补贴家用,一有时间就主动顶班加班增加收入,从没向外人透露过半点苦楚,更未主动向单位提过任何要求。
2000多个夜晚,汤晓红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每隔一两个小时,她就要边呼唤着丈夫的名字,边给他做康复训练。一日三餐,她都会把食物捣碎一点点喂给丈夫吃。每天,她都会帮丈夫擦身、翻身,防止长褥疮。知道公公因儿子而伤心,她就时常宽慰老人,鼓励老人配合康复训练。老人感动于汤晓红的执着和无悔付出,终于愿意进行康复训练。渐渐地,公公手脚能动了,大小便能够自理,也可以下床活动。婆婆动情地说:“没有晓红,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2018年8月,奇迹真的发生了!李刚突然会笑了,汤晓红忍不住失声痛哭。在她的悉心照顾下,现在的李刚已经会点头,还能自己拿东西吃。
汤晓红坚定地说,“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一家人能整整齐齐地在一起。”这也成为以汤晓红为原型的大型原创沪剧《石榴红了》中一句重要台词。
远嫁来 照顾病残一家人
1981年,当时24岁的马利军经人介绍从广西远嫁上海奉贤。公公早年去世,大伯是单身残疾人。她肩负起照顾丈夫一家的重担。
她鼓励丈夫外出找工作,家里事、田里活自己一肩挑,还为大伯四处求医问药。几年后,大伯病逝,她又劳心劳力一手操办大伯的后事。1998年,马利军被确诊患甲状腺癌。她一面吃药医治,一面一如既往地照顾家人。
谁知祸不单行。2009年,丈夫患上白血病,婆婆查出皮肤癌,她自己的甲状腺癌也复发了。医生建议马利军立刻做手术,但她考虑到丈夫和婆婆,放弃了手术,靠吃药幸运地再次稳定了病情。但丈夫和婆婆的病却不能拖,她四处筹钱,几个疗程花了4万多元。经过3年化疗,丈夫终于从死亡边缘挣扎了回来。他逢人便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娶到这样的好媳妇。”
婆婆在2004年再嫁。不幸的是,再嫁的丈夫两年后又因病去世,夫家子女不愿承担赡养义务。马利军就把婆婆接回家中。2014年,婆婆突发脑溢血住院,马利军日夜守护在病床前。有一天,她因连续熬夜照顾,晕倒在医院的过道。病友们见此情况无不动容落泪,纷纷感叹:“就是亲闺女也很难如此。”婆婆出院时,碰到家里房子拆迁。为妥善安置婆婆,她把婆婆送到福利院,不管再忙再累,每天都去看望一次,直到一年后婆婆因病辞世。马利军含泪安顿后事,送好婆婆最后一程。
马利军于2017年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她孝婆婆、助丈夫、育子女的故事被大家所熟知,她身上那份贤、孝、韧的品格,激励着更多人崇德向善。 本报记者 郭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