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南路306弄11号
瑞金二路129弄103号
扫二维码 看视频
黄源,名启元,字河清,浙江海盐西塘桥人,优秀的作家,俄语、日语翻译家。作为鲁迅忠实的学生和追随者,黄源传承鲁迅的革命精神,始终坚持战斗在“第一线”。
1932年至1935年,黄源在上海先后居住于金神父路花园坊(今瑞金二路129弄)103号3楼和拉都路敦和里(今襄阳南路306弄)11号。
积极译编进步作品
黄源1906年出生在浙江海盐的一户教育世家,早年求学于嘉兴秀州中学、上虞春晖中学和立达学院。1927年,他进入上海劳动大学的编译馆工作,后留学日本,1929年归国后开始译著工作。受孙寒冰委托翻译《歌德谈话录》的过程中不幸染上猩红热,在医院住了四十多天,病愈后于1932年底搬入花园坊。
花园坊位于瑞金二路近复兴中路处,属于联排新式里弄,2015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今从花园坊正门直入,在第二个路口右转,便可看到位于支弄尽头的104号楼。103号楼位于104号楼的西侧,两栋楼间以灰色水泥墙面相连,外立面以清水红砖墙面为主。一层有雨棚,二三层窗户形似“用”字,采用深灰色外框,内框为砖红色,三层上加盖了阁楼。
在花园坊,黄源勤勉刻苦,笔耕不辍。1933年上半年,黄源经胡愈之介绍给前锋书店,在花园坊译编西方进步倾向的作品,完成了《屠格涅夫代表作品集》《高尔基代表作品集》《美国的儿童作品》的翻译任务。除译述工作外,黄源也积极在杂志刊物投稿,发表时评。1933年萧伯纳来上海时,黄源在《社会与教育》周刊上发表了题为《萧伯纳》的文章,回顾了萧伯纳成为戏剧家前后的生活思想,表达对萧伯纳的欢迎,后来被收在鲁迅和瞿秋白编的《萧伯纳在上海》集子中。
从瑞金二路到襄阳南路
1933年5月,黄源经胡愈之推荐去文学社担任《文学》编辑,于是从花园坊搬到《文学》社的地址——拉都路敦和里(今襄阳南路306弄)11号。
敦和里建于1931年,处在襄阳南路北侧,永嘉路与永康路之间。《文学》社旧址位于敦和里11号,是三层砖木结构的新式里弄住宅,土红色屋顶,米黄色外墙,外围修有两米多高的围墙。三层设有长方形挑出阳台,栏板为几何纹样镂空样式,有木质扶手。当年,底层客堂间是《文学》社的接待室和编辑室,二层是黄源居住的卧室,三层为书房,黄源常与时任《文学》社总编的傅东华接洽事宜。
1933年7月1日《文学》创刊号出版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大规模的压制席卷而来,编辑和作家奋力抗争。黄源曾忆及这段时光,譬如在二卷四期中,《文学》刊载了郑振铎(署名郭源新)的《桂公塘》和巴金(署名王文慧)的《罗伯斯比尔的秘密》,两篇讽刺作品最后都顺利发表。后来有读者来信支持这两篇作品,黄源十分欣喜,全都送交到茅盾手里。
黄源1934年担任由鲁迅主持的《译文》杂志的编辑,在鲁迅的亲自引导下战斗在第一线。后来黄源、巴金等人遭遇质疑时,鲁迅还撰文为黄源正名,称赞他是一名“向上的认真的译述者”。1935年9月《文学》停刊后,黄源搬离襄阳南路,于10月左右前往环龙路的荪顺里,继续与鲁迅保持密切联系,并结识萧红萧军。1936年鲁迅故去,黄源痛失挚师,告别上海,回到了海盐老家。
文 沈琦华 实习生 范久清 图 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