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女起解(中国画) 游扬州 镜头后的人生 蝶变归来 苏白与刘一闻的师生之谊 共忆鸭窝沙
第13版:夜光杯 2023-08-09

苏白与刘一闻的师生之谊

吴欢章

青岛篆刻家苏白和上海篆刻家刘一闻有师生之谊。从1971年至1983年苏白给刘一闻的信札,是他们之间的友情录,也是苏白的心灵史。我觉得这些信札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是它贯彻始终所表现出来的苏白那种人品和艺品相统一的优秀品质,那种以美好人性为基因的文化人格。

待人以诚,肝胆照人,是苏白先生最为打动人心之处。苏白曾说:“人,就是以心换心,待人以诚,这样才能换取别人的信赖,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他这样说,也这样做。刘一闻就称赞说:“老师生来就是一个古道热肠、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苏白这种好品质,表现在教导学生上就是诚以求实,姑举一例:“看了你的近作有如下意见:‘我爱北京天安门’第一次的印有点太规矩,我认为这次的好些,笔力的轻重和伸展安排得当,有笔意,也表现出感情的喜悦明快,使人觉得有节奏感。此印除‘北’字外,其他字都还好,但‘北’字末笔太沉重,且和‘爱’字的末一笔雷同,显得板滞不自然,让人看了觉得有做作气。‘古为今用’一印章法还好,刀笔稍显细弱,但仍比‘厚今薄古’耐看,正如你自己说像哪家路子,我说不上来。‘古’占中线,‘薄’字有根据吗?‘厚’出自何处?边跋是学哪家的?我认为还是要多看古今印谱和名家名作。”你看这里有褒有贬,有肯定有否定,剔骨抉髓,精细入微。真可谓“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像这样的的评点文字,在信函中比比皆是,就像智珠一样闪闪发光。

苏白指导学生辈的眼光,不仅顾及当前,更瞻望长远。他一再说:“如果只求技法长进,成就也就有限了。”“刻印技法固然重要,但首先要有其他方面的广泛修养,只有有机结合在一起,才是所谓‘功力’。”他教导学生要“虚心善学,取长补短”;要“继承传统,择善而从”;要转益多师,敢闯新路,“创造出具有个性语言的作品来”。

尊师重道,文人相亲,一派君子之风。在苏白身上,看不到“文人相轻”传统恶习的丝毫踪影。他师从篆刻大家邓散木先生,备极尊崇,邓老离世后,他到处苦心搜求先师的印拓及遗著,虚心学习。他对于艺坛前辈,如谢稚柳、陈佩秋、钱君匋、方去疾等,也极为尊敬,喜爱他们的作品,学习他们的长处。至于同辈艺友,如赵冷月、任政等,他也是互学互鉴。甚至对年轻后辈,他也是虚怀若谷,择优而学,譬如他谈到青年雕刻家吴子健说:“志健同志虽年轻,但刻印很好,寄来两印很可观,望见到他多讨些印拓来,以便互相观摩学习,又可使我接受点新东西。”苏白在教导学生时,也是反复强调:“老前辈造诣高,各有独到之处,虚心领悟可以速进”,“我非常赞成你和同道师友多接触,虚心向大家学习,这样进步一定更快些”。至于如何向别人学习,他也恳切地强调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须去除成见,克服自身的不足,方能发现别人的优长之处。如他对之说:“你说你对来先生的作品欣赏不了,这是因年龄、阅历及‘门户(门派)’之见的关系,所以暂时不能欣赏得了的,但日久年深就会慢慢领悟的。”二是须从艺术多样化的角度去观察和肯定别人的艺术独到之处,他指出:“凡是成名的大家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独特风格的大家就有片面性,人们之所以喜欢他的风格和艺术创见,就是偏爱他的这些所谓片面性的东西。”这些都是切中肯綮的规律性认识。

苏白留给我的又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去俗趋雅,艺求高远,奋斗不息。应该说,写这些信时,他已是一位篆刻名家,但他却时时存在危机感。他一再说:“我近所作自视有些趋俗,乏典雅之趣,这大概是多投众人所好以致如此状态”,“我的印还是俗的,而且越来越俗了,这也是很苦恼的”。他这里所谓的“俗”,就是缺乏个性,缺乏创见,缺乏新技法,缺乏高境界。所以在他这种危机感中,实际上潜藏着革故鼎新的决心和热情。在苏白看来,医俗的方法,就是“面对古人追步前贤,不断增加书本知识”,“眼下必须要打掉旧框框另辟新路径才能免俗”。我们可以看到,苏白在同刘一闻书信往还中,所重的不是生活物资的互助,而是金石资料的交流,他不懈地向历史先贤学习,向艺坛前辈和同辈学习,甚至向学生后辈学习,充满求知的渴望,就像一个奔驰在艺术跑道上的长跑运动员。他学到老,创作到老,永不停息也永无止境。

人品和艺品相统一,德艺双馨,是艺术家拥有健全的文化人格的重要标志。人品和艺品相统一的境界,不但是应该追求的,而且是可以达到的,这从艺术界无数德艺双馨的事实或是从苏白这个个例来看,都是铁一般的证明。

刘一闻先生将苏白先生的书信珍藏多年并编印《苏白书信辑存》一书出版,这表明两代艺术名家之间那种心灵的交汇、心灵的默契和心灵的融合,表明德艺双馨的薪火相传以至发扬光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