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夏日弄堂一瞥 “暑假,我们当上‘少塘主’” “新郊区人”住得舒服过得舒心
第5版:上海新闻 2023-08-14
从市中心老屋搬离,旧改给居民带来什么变化?

“新郊区人”住得舒服过得舒心

“像我们这样最普通的工薪阶层,靠工资自己买房是真的买不起。在老房子里住了一辈子,盼星星盼月亮,没想到真的让我盼到了。”曾在老式里弄住了40多年的王福娣,如今对旧改有了更深层的认同感。

去年,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收官。历经近30年努力,这一困扰上海多年的民生难题终于得到历史性解决。如今,从市中心的老屋搬离,有的人成为了“新郊区人”。旧改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对未来又有何期盼?

生活改善 心宽体胖

自出生起,王福娣就一直蜗居在周家嘴路公平路附近一处仅18.8平方米大小的房子内,最多的时候要住6个人。砖木结构的老式旧里,每年一到梅雨季,就是白蚁最喜欢的栖居地,房梁里面都烂了、空了,还能听到白蚁啃木头的声音。至今回想起这些,王福娣仍心有余悸。

2020年3月,虹口区嘉兴路街道138街坊完成征询签约,成为当年最早生效的地块。“第一轮征询,我们很快签了字,为的就是尽早改善生活。早搬早得益,大家顾虑少了,搬得也开心。”王福娣选择了货币补偿方案,和弟弟分了补偿金,拿钱再买房。

王福娣的新家在宝山区罗店镇美兰湖。“人家都说心宽体胖,住进新房子以后,不知不觉我已经胖了十几斤。”说起新生活,王福娣乐得合不拢嘴,“以前窝在老房子里,做什么都放不开手脚;现在这房子,近8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小高层,南北通风。”

虽然远离中心城区,但出门也算方便,乘公交车过两站就能换乘到地铁,时不时还能和老朋友到美兰湖聚一聚。“如今罗店美兰湖一带发展得很好,像我们退了休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在近郊改善生活。小区附近有超市,买菜很方便,价钱还便宜,女儿还教会了我怎么网上买菜,什么便宜就买什么,买回来自己烧。告别了以前4户人家合用1个厨房的窘迫,现在烧饭的地方宽敞舒适多了。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王福娣感叹道。

“我们年纪大了,身体好、心情愉悦才是最重要的。”如今,王福娣热衷于休闲养生。每天一大早,她都会在小区里打太极拳,眼界都开阔了,望着小区里的绿化景观和刚改造完成的社区小花园,心里忍不住地开心。

告别老旧 住进新房

往年这个时候,对张宝林来说是一年里最难熬的日子。一家人缩在小东门的老房子里,逼仄闷热不说,遇到雷暴雨、台风来临,脚底下的阴沟积水会泛上来,头顶上的房顶漏水也会滴滴答答。没有住过旧式里弄的人,可能很难体会那种煎熬。然而,日子难过也依然要过。2年前,本报记者采访张宝林的时候,适逢黄浦区中华路地块房屋征收评估阶段,他正为那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挂着的17个户口该如何分配而绞尽脑汁。

2022年1月,从东街20号搬出来的时候,老张心里有说不尽的高兴。“阳光征收”政策不仅和平解决了分配难题,还安排好了他今后的落脚点。之前,都是听别人说旧改闹得家人之间不欢而散,这次自家经历之后,张宝林体验到了真正的公平、公正、透明。

几个月前,张宝林位于嘉定安亭镇黄渡的新房终于装修完工。如今,他每周会去那里住几天。“因为女儿、女婿住在虹桥,我有时候还要帮忙照顾一下他们。”经常两头跑,张宝林倒也乐在其中。“现在虽然地段远还是远了点,但是空气好呀,房间还透亮。”过去几十年总看不见光的生活,多多少少还是给张宝林留下了些许阴影,“关键还是要自己住得舒服,住得舒服了,心情也愉悦。”

推开老虎窗、仰望外滩金融中心的巨大反差曾是张宝林的生活写照。离开喧嚣的市中心后,他在郊区的小日子过得悠然自得。小区环境干净整洁,附近菜场、幼儿园、小学等配套设施陆续动工开建,不久将投入使用。“听说轨交14号线延伸段很有希望延伸到我们这里。”现在,老张最关心的就是这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

旧改一头连接着城市更新发展,一头与人民福祉密切相关。据悉,2023年至2025年,上海计划全面完成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今年计划完成12万平方米。百姓过上了向往的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成为可感可知的现实。告别蜗居,许多人的人生下半场才刚刚开始。旧改带来的不仅是一个新家,更是一次人生重启的机会。

本报记者 解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